在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戰略中,快遞業成為先行者。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這就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一大批國外快遞企業將加入到國內包裹快遞市場的競爭中來,共同分享中國市場這塊“蛋糕”。
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消費者們拿起電話叫快遞時,可能更加需要“好好思索”了。這是因為,在本周三(24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期間,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了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的決定。
目前,中國的私營企業仍然是國內快遞市場的“主力軍”,占有的市場份額達到78.9%。相比之下,中國的國有郵政業務只占據了19.9%的市場份額,外企占據的份額僅為1.2%。那么,中國開放快遞市場,到底會給當前的中國快遞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邵鐘林分析:
“從短期看,影響應該不會很大,因為外資進入國內的包裹市場,需要有網絡建設和布點發展的階段。但是總的來看外資將來把先進的管理的理念、人才、技術都會帶來,一旦形成獨立網絡以后,真正開始參與全面競爭的時候,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服務質量不太好,時限慢的,服務不規范的企業,這些企業將首當其沖。”
中國快遞市場是一塊體量加速膨脹的大蛋糕。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完成59億件,同比增長53.7%,已超過2012年全年業務量。但另一方面,國內快遞業普遍遭遇“消化不良”的問題,企業大而不強,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諸多快遞企業應該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激烈拼殺,邵鐘林認為市場的細分、服務的提升將是關鍵。
“我覺得外資進來不會參與打價格戰,非常可能是將國內的快遞市場更加細化、分化。我們現在快遞就是高端和低端兩種,將來可能會有高端、低端、中端,這其中還會繼續細分出市場的主要人群。將來的發展一定是會提高快遞服務質量、提高時限、規范快遞管理為主要表現的競爭格局。”
雖然開放快遞市場,讓不少人驚呼“狼來了”。但國內某大型快遞企業的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中外快遞企業的成長歷程不同,這樣的政策反而讓他看到了更多的合作機會。
“國內的一些快遞需求和作業模式和目前外資是有很大區別的,服務的對象也不一樣,國際的快遞公司很多服務的是個人和企業。國內的快遞公司成長與電子商務,屬于B2C、C2C層面上的業務,在作業模式上有本質區別。(對外資開放)我們覺得還是好事情,可能會國內快遞也有更多機會,比如國內快遞走出去或者國際快遞到國內來做一些落地的業務,其實大家合作的機會會更多些。”
而針對中國政府宣布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的決定,也引發了外媒的持續關注。有外媒發表文章稱,中國國內的快遞產業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迅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繁榮。有關預測顯示,中國或將在2032年正式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大快遞市場,屆時中國快遞市場的規模也將會超過7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