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可以考駕照,3年前公安部就有明確規定。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殘疾人想考駕照,卻求學無門。遍地開花的駕校,為何不愿培訓殘疾人?成本高市場小是關鍵。微小卻迫切的需求,期待更多關注,呼喚更多配套政策。
【顯微鏡】
殘疾人:開車愿望很迫切
自小因患小兒麻痹留下后遺癥而雙下肢殘疾的山東聊城市民程恩民,如今已是有3年駕齡的“老司機”。近日,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記者看到他熟練駕駛著自己的奇瑞小轎車,絲毫看不出與健全人的差別。
鉆進車里細看,只見緊貼方向盤的位置有一個支架。程恩民就是通過這個輔助裝置,用手部的提拉操作來實現給油和剎車。“平時只能靠雙拐行走,自由出行是最大的障礙,也正是因為我們行走困難,所以更需要交通工具,駕駛汽車絕不是一種奢望,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需求。”
早在3年前,2010年4月1日,公安部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正式實施,就允許右下肢、雙下肢缺失或者喪失運動功能但能夠自主坐立的殘疾人駕駛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允許佩戴助聽設備能夠達到規定條件和手指末節殘缺或右手拇指缺失的殘疾人駕駛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
右下肢殘疾的申章印笑言,娶媳婦、生孩子、考駕照是一些殘疾人朋友總結的人生“三大喜事”。
在聊城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協調下,聊城市利民駕校成為山東省內較早開展培訓殘疾人考取C5駕照(殘疾人專用駕照)的單位。程恩民馬不停蹄地奔走相告,吸引了來自山東部分地區及江蘇、河北、陜西等地的許多殘疾人前來學習汽車駕駛。3年多來,已有248名殘疾人在利民駕校順利領取到了駕照。
“相對健全人,我們的通過率和事故率更低,因為本身已經受過一次傷害,絕不愿再受什么傷害。”程恩民說,有時候心情不好,都不會開車出門。“殘疾人能夠享有開車的權利,不僅能讓我們更多地走出家門享受生活,而且對我們創業也有很大的好處,能更好地讓我們融入這個社會。”
盡管很多殘疾人都有著學習駕照的需求,可實際上像程恩民一樣能拿到駕照的人僅僅還是少數。殘疾人學車,到底難在哪兒呢?
【調查】
駕校:市場小,投入高,回報低
殘聯:殘疾人保障歷史欠賬多
據了解,殘疾人考取駕照的培訓工作在國內諸多省份開展得并不順利,有些地方甚至從未開展過。
“市場小,但投入一點都不少,做生意的都會算這筆賬。”利民駕校辦公室主任王新藝坦承,為了開展培訓,駕校投資50多萬元購買了4輛雪鐵龍高端教練車及考試設備,配了5名專門的教練,年培訓能力可達到500人,但有時候一批也就是兩三個人。“利用率連1/3也達不到,做這個事情沒法考慮賺錢的問題。”
針對殘疾人考取駕照的問題,社會輿論也一直有爭議。支持者認為殘疾人是最需要駕車的群體,享有駕駛權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反對者則對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非常擔憂。
殘疾人駕駛員申章印認為,很多殘疾人智力并不差,身體條件也可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多。
聊城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徐彩云表示,殘疾人考取駕照只是其尋求自身應有的權利,雖然國家推動比較早,但進展不是很順利,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這本身就是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欠賬,需要進一步推動,讓殘疾人擺脫一直縈繞在身邊的自卑感,真正融入社會。”(記者 卞民德)
【觀察者說】
期待配套政策更“給力”
魯小言
一本小小的駕照,普通人要考輕而易舉,卻寄托著殘疾人多年的夢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夢想也完全具備現實的根基。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生建設,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允許殘疾人考取駕照,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僅僅有政策“允許”還是不夠的。規定實施三年,很多殘疾人仍求學無門:很少有駕校愿意賠本賺吆喝。也難怪,企業講究的是經濟效益,不可能苛求其一直做慈善。實現這一小小夢想,還需要對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如何平衡進行考量。
我們可以設想,是否能夠采取當下企業招錄殘疾人可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條件,或者對有需求的殘疾人給予一定的補貼,來鼓勵和引導駕校更積極地參與其中。我們的殘疾人事業,如今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只有讓配套政策更“給力”,才能動員起更多的社會力量,滿足這微弱卻能體現社會進步的小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