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辦法》日前開始實施,其中首次出現駕校招生“在訓量”規定,即每車年最大培訓學員數約為58人,實際上中心城區駕校“在訓量”僅44人。業界預測,廣州中心城區學車費用或將再漲,由目前均價6300元突破8000元歷史高位。
官方指導駕校“在訓量”,叫人覺得十分突兀,管得實在太寬。今年4月,公安部重申“允許個人直考駕照”,一些地方交管部門也聲稱受理“直考駕照”。也就是說,考照英雄不問出處。至于駕校一輛教練車招多少人,以及培訓流程如何安排,完全屬于駕校“自主辦學”范疇。車管所把好考試環節的關,就行了。
這跟政府不干預企業經營是一樣的道理:企業招多少工,每年生產多少產品,如何控制產品質量等,都是企業的事;政府的職能是市場監管,在企業產品出口、流通環節抽查產品,把好質量關就行了。至于駕校,招多少生是他們自己的事,大家考場上見。如果招生多,通不過,其結果就會傳導到駕校“自主辦學”的各個環節中,他們自會作出適應性調整。
但了解駕考行業的人都知道,交管部門干涉到駕校的“在訓量”,自有他們的難言之隱,那就是各地的待考學員積壓太多,不進行“增量”控制不行。比如今年3月,上海170余所駕校聯名要求取消“限考”,而因為待考學員數量龐大,上海一直實行“兩限”:一限每個科目通過學員報考下一科目的比例,二限外省人員在上海駕校學駕總量。如果放任駕校招生,車管部門又考試能力不夠,將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
也就是說,問題的因果鏈是這樣展開的:車管部門的考試能力不足,使交管部門決心控制考駕人員的增量;為了控制考駕增量,交管部門控制駕校招生數,同時延長每名學員必須達到的總學時。上海去年每車可結業35個學員,現在已經降到15個;培訓周期去年是2-3個月,現在是3-4個月。其結果就是平攤的培訓成本增加,學車費用瘋漲。
學車費用越來越高,待考時間越來越長,這也就是常說的考照難、學車貴。此外,學員除了必須忍受教練的呵斥甚至咒罵外,還普遍遭遇教練以考試排隊為暗示索賄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學駕亂象”。而這種亂象的源頭,就是有關部門考試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常識告訴我們,各地學駕市場上的真問題是交管部門考試能力不足,增加考試接待能力,各種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以武漢市有例,2012年考試能力是23萬人,但全市報考人數2010年即達26.5萬人,2011年更達到28.2萬人。不提高考試接納能力,考試供求脫節不消除,有關部門就只好對駕校下指導棋了。
只想著如何控制駕考的數量,卻不去考慮社會上強烈的學車需求,這樣的思路不僅難以解決駕考難題,反而會不斷抬高駕考成本。廣州最近一年學車費用的持續上漲,恰恰是管得越來越寬的過程。(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