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煉油行業自己承擔。”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夏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家規定了燃油達不到標準不應該銷售。
對此,姜克雋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
“就是漲油價,不用討論更多。”姜克雋說,如果油品升級有成本上升,那就是要消費者來承擔,不要推給中石油、中石化,應通過漲價的方式,最后由消費者承擔,成本是多少,直接放到油價里面。
“現在我們就強調把油價漲上去,這是我們一直想做的。”姜克雋說,如果國家補貼油品升級的話,就等于讓不開車的人來補貼開車的人。他認為,高端消費者應該負擔環境成本。國家的錢本來可以用在其他方面的,如果現在用在油品升級上了,是對公眾,特別是貧窮人群的不公平。
“我們一直主張在國際油價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燃油稅的稅率,每升油提高到10元、15元左右。”姜克雋還表示,通過消費行為的約束,可以來改變大家用車的習慣。
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油品升級的成本應由消費者承擔。他舉例說,喝水的時候,很多人舍得買2元一瓶的礦泉水,而不是喝幾塊錢一噸的自來水,差價上百倍并無人抱怨,而一升油加價一兩毛錢就成了大問題了。大家愿意在自己家里裝空氣凈化器,而不愿意為公共的大家都享有的藍天做貢獻的觀念需要改變。
李俊峰認為,油品升級主要是3方面的責任:政府應該嚴格要求、企業應該履行義務、消費者也應該承擔一定的成本,三方都要承擔責任,誰都不能回避,必須三個方面一起努力才行。
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順稱,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表示,“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合理確定成品油價格”,這表示將由消費者來承擔油品升級所帶來的成本增加。
侯宇軒表示,油品提高的技術成本如果只有煉油企業來承擔是極其不公平的,從國外油品升級的經驗來看,由國家稅收、生產者(包括煉油企業、汽車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分攤升級費用是將這一社會責任分散的最佳方式。具體的分攤應按照產品收益比例以及產品達標情況而定。
中石化科技開發部技術監督處副處長付偉此前公開稱,在國外,油品升級由國家稅收、生產者和消費者三方面共同承擔,但在中國,油品升級的成本僅由油企和消費者承擔。此外有煉油人士對媒體稱,“從國III到國IV,漲價跟不上油企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覆蓋70%至80%,還有30%的成本要煉油企業自己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提出,不妨以國家稅收為著眼點,讓石油“暴利稅”(石油特別收益金)為油品升級埋單,以減少消費者的經濟負擔。按照國務院《關于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決定》和《石油特別收益金征收管理辦法》的規定,這部分收益一部分將返還給壟斷石油巨頭,用作成品油市場化定價尚未全部到位的成本。這意味著,用“暴利稅”作為油品升級的資本金,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