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曹湘洪在此前召開的“中國清潔燃料高峰論壇”上表示,國外的石油資源呈劣質化趨勢,而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卻在增強。“既要適應原料劣質化,又要實現原料進一步清潔化是煉油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他說。
“油品升級在國外都做了很多年了,沒有任何技術問題,就是想不想做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隆眾資訊分析師司斌表示,目前生產低硫燃油,在技術上沒有太大難度。早在2007年,燕山石化就有一套S-zorb汽油吸附脫硫裝置建成并投產,使其具備生產達到歐Ⅳ排放標準汽油的能力,此外該廠目前正在建造第二套S-zorb汽油吸附脫硫裝置。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向記者表示,油品質量升級,在工藝上應該是可以做到,沒有太大難度,關鍵是增加一些成本,每個企業基礎不一樣,升級手段不一樣,成本很不好估算。
據安迅思息旺能源統計,目前沿海大型煉廠基本具備了生產國Ⅳ、國V汽油的能力,內陸地區相對欠缺。此外,中石化旗下大型煉廠生產國Ⅳ、國V汽油的能力較強,約占其總煉能的64%,中石油進度相對緩慢,只有23%左右的煉能可產國Ⅳ國V,但中石化和中石油未向記者證實此說法。
陳晴表示,國內油品升級遲緩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煉油升級成本較高。這會導致國內油品升級緩慢,例如目前北京的汽油已經升級為京V標準,但是執行的價格卻仍然是國IV的價格,油品升級的成本目前來看還是由煉油企業來承擔,這就造成了煉油企業對油品升級不那么積極。
二是下游消費者的承擔能力。從目前國內油品升級的步驟來看,都是由北上廣等發達地區開始,這些地區的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能承擔由油品升級帶來的成本,但我國中西部地區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比較低。
司斌也認為,目前終端需求偏弱,高品質油不受親睞。近兩年國際原油價格的整體上行,已使終端消費者對油價叫苦連連,再者國內有車族還是以中低檔車居多,在愛車能“動”的前提下,自然是能省則省,這些因素使得那些能生產高標準油品的企業依舊選擇生產國III標準的油品。
治理“劣”油 國務院敲定時間表
在霧霾肆虐中,我國的油品升級時間表浮出水面。
今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油品質量升級。會議決定:在已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汽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50ppm)的基礎上,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盡快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柴油標準 (硫含量不大于50ppm),過渡期至2014年底;2013年6月底前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柴油標準 (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底前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汽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10ppm),過渡期均至2017年底。
會議要求,加快國內煉油企業升級改造,確保按照汽、柴油標準升級實施時間如期供應合格油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首先如期完成改造任務。加快汽車發動機相關技術研發與應用。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合理確定成品油價格,并完善對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政策。加強油品質量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加強行業自律,企業要向社會公開產品質量承諾。
熟悉煉廠生產工藝的人士指出,油品每上一個級別,需要增加300元/噸的脫硫成本,這還不包括前期的設備升級投入。這些成本由誰來買單就牽扯到生產者、消費者甚至國家稅收等各方利益。據機構測算,三大油企升級油品的成本,保守估計超過500億元。如何消化這筆費用無疑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眾多專家發現,他們的觀點可謂是五花八門,甚至有的觀點完全是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