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稱,這一問題背后除了與民眾交通安全素養有關外,不少城市交通規劃缺乏科學性,管理不夠精細化,尤其是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服務理念缺位是重要原因。“中國式過馬路”涉及的交通燈設計,“中國式開車”涉及道路設計,“中國式接孩子”涉及公共設施缺失,從規劃技術角度看,相關設計管理尚不細致、不周到,其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行人固然隨意,駕駛員也很“霸道”。“行人優先”在法律中早有規定,可現實中,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杭州“富二代”斑馬線撞傷行人,河北李啟銘大學校園內撞死女生,北京長安街英菲尼迪車主撞死一家兩口……惡性事件頻發。
王俊秀表示,占有全球汽車保有量2%~3%的中國,年事故死亡人數卻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20%。中國不僅是年產銷汽車量最多的國家,還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為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車人與無車人之間的矛盾,史無前例地激化且不可調和。為避免路面上的“弱勢”,越來越多的人扔掉自行車,選擇加入這場“瘋狂的游戲”。
汽車文明缺失的根源
經濟學家梁小民在為《汽車社會》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寫道,“到了歐洲才知道,汽車多少無關緊要,關鍵是有沒有汽車文明”。他進而指出,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汽車夢,但關注汽車文明的人遠比想實現汽車夢的人少得多。如果每個人都不關心汽車文明,汽車夢的實現就將是一場災難,個人的非理性行為將會導致社會的非理性狀態。
該研究則認為,汽車不文明和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觀念滯后有關。美國、德國都是先完成了城市化過程,而后才是機動化過程,這個過程經歷了比較長的時間。我國所面臨的問題是,城市化進程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機動化就已來臨。這使得一些人在買車、用車的認識上處于一個“滯后”的狀態。
“國人經歷了騎自行車階段,也習慣了任意穿行、靈活多變的交通形態,因此導致大量違章停車、隨意亂穿、不各行其道,其后果是交通秩序混亂、事故頻發。在‘機動化快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這種觀念滯后帶來的影響會越來越廣泛。”王俊秀說。
這種“滯后”狀態的另一表現是“重內不重外”的公共意識缺乏。駕駛者都認為車是自己的,不能不整潔,車外是大家的,可以臟亂差。所以,產生了各種拋撒滴漏、開車吐痰等不良行為。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往往重視汽車的安全配置和各種被動安全設置,卻忽略了自己的主動安全駕駛行為。
此外,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很多規則還未建立或是無法得到貫徹執行,人們的行為往往更易受到其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在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產生從眾心理,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不覺得羞愧,這就是“破窗理論”的表現。
該研究還發現,在成熟汽車社會中,汽車只是服務于人的代步工具,而不是用來炫耀身份展示價值的物品。在中國人的“汽車意識”里,還沒有將汽車當成普通的代步工具,這也就導致在中國“汽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人們的“汽車文明”似乎還遠未到來。
“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會追求大排量、大規格。另一方面,很多駕駛者有一種先天的優越感和好勝心。馬路就是戰場,必須分個勝負。我們期待有一天汽車從地位和速度的寶座上退位,重歸其交通代步工具的本位,真正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汽車觀念與汽車文化。”王俊秀表示。(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