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瀟
1 目標:全區2019年怎樣提前實現“脫貧摘帽”?
直擊貧困:劉吉民,是商州區三岔河鎮七星村五組村民。家中近100苗的成熟櫻桃園,收成好時年收入不足千元,但去年受天氣影響,櫻桃的收成并不理想。最近,村脫貧攻堅隊又將80余苗連翹義務栽種給他,三年后將產生經濟效益。劉吉民提出:他最希望得到更多精準的產業支持和技術指導,“家中有產業,心中有踏實”。
方案:商州區脫貧攻堅工作按照“123456”作戰方案實施,即一個規劃統領、兩個確保完成、三級組織推進、四大渠道籌資、五個路徑保障、六大產業支撐。“一個規劃統領”是指結合商州實際已制定的《商州區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全面指導全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兩個確保完成”是指到2019年,全區11.42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區摘帽。其中,2016年脫貧2.82萬人,占比24.7%;2017年脫貧3.69萬人,占比32.3%;2018年脫貧3.52萬人,占比31%;2019年脫貧1.39萬人,占比12%,全部完成脫貧任務;2020年將鞏固脫貧成果。
解讀:到2019年,商州區將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區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區摘帽,實現全區整體脫貧。
在陜南地區的本次脫貧攻堅戰役中,商州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規舉措,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堅持黨委領導,夯實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成效;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動力;堅持社會幫扶,共同致富;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體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同時,商州區將抓住國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政策機遇,對本區現有相關脫貧規劃和實施方案作進一步修訂完善,爭取更多項目進入中省市大盤子。把片區攻堅與精準到戶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項目細化到鎮村,明確到戶到人,以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力的疊加效應。
2 制度:如何讓脫貧政策與資金“入戶到人”?
直擊貧困:王尚林,是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上河村五組村民。近年,從外出打工到農業致富,王家是一戶已實現脫貧的農村家庭。2000年至今,在核桃產業科技人員等扶貧力量的長期幫助下,王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起來,已發展的6畝核桃園年收入達兩萬元。王尚林說:“我們村里人要脫貧致富,就要有人和你‘一對一’解決問題。”
方案:商州區脫貧攻堅的“三級組織推進”制度,是確保脫貧政策“入戶到人”和實現限期脫貧目標的根本保障。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工作責任制,區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鎮辦成立工作團、村成立工作隊,按照“區統領、鎮主體、村實施”的管理機制和“鎮辦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脫貧攻堅目標責任書。
與此同步,商州區脫貧攻堅的“四大渠道籌資”,保障了扶貧、脫貧資金的“入戶到人”。一是爭取中省市財政專項資金5億元;二是本級財政配套資金8000萬元、脫貧攻堅財政專項資金5000萬元;三是加大社會資金投入,吸納各方資金1億元,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四是加大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設立10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擔保基金,撬動銀行貸款資金1億元,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短缺問題。
解讀:商州區脫貧攻堅財政專項資金5000萬元包括:金融擔保基金1000萬元、貸款貼息1000萬元、發展核桃產業1000萬元、其它產業1000萬元、貧困戶大病救助300萬元、貧困戶大學生救助200萬元、支持電商發展500萬元。如何真正將這些扶貧資金用到實處,讓脫貧政策“入戶到人”?
走過從片區扶貧到整村推進,直至從一戶到一人的精準政策,陜南基層干部對精準脫貧的理解更為深入。商州區的“三級組織”在推進脫貧攻堅戰役中,準確運用貧困戶建檔立卡復查復審成果,全面掌握貧困戶的底數。不僅要把貧困人口弄清楚,更要把致貧原因、貧困程度搞清楚,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持問題導向,真正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樣扶”的問題。做到所有貧困人口“對號入座,動態管理,脫貧一個銷號一個”。
3 創新:陜南生態與貧困群眾怎樣“融合發展”?
直擊貧困:王拴,是商州區沙河子鎮王山底村七組村民。這些天,他正在村上的“秦嶺民俗文化體驗一條街”做路面平整工作,每天收入90元。早晨6點半趕到工地,下午6點半收工,中午回家休息一個半小時。王拴很滿足在“家門口做工”的日子,他說:“只有家鄉的生態環境保護好了、利用好了、發展好了,我們才有長遠的好生活。”
方案:商州區脫貧攻堅的“六大產業支撐”,即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果、菌、畜、藥、電商、勞務等六大主導產業。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四個結合,即林果業與養殖業結合;種植業與加工業結合;種糧與勞務結合;長項目與短項目結合。“產業支撐”項目包括:大力發展以良種核桃、良種櫻桃為主的經濟林,達到貧困戶每戶新增一畝經濟林,扶持貧困戶3萬戶;重點發展“豬、牛、羊、雞”四大品類,貧困戶年戶均單項收入5000元以上;主要發展市場價格穩定向好、成本低廉效益顯著的桔梗、二花、黃芪等廣普中藥材,戶均種植面積1畝以上,戶均單項年收入5000元以上,人均1500元以上。
解讀:商州區制定“四位一體”的產業扶貧新機制,即選擇一個以上優勢高效的主導產業、組建一個支撐有力帶動貧困戶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一個貸款貼息金、每村一個部門精準幫扶的工作機制。創新發展生態產業,讓貧困戶與陜南生態“融合發展”。
第一,商州區結合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和古村落保護,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丹江流域綜合治理、生態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由此創新了陜南各個生態產業體系之間的“融合”。第二,商州區大力推廣和發展電商扶貧業務,創新了陜南生態產品與電商平臺的“融合”。確保128個貧困村淘寶網站全覆蓋,提高生態產品與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其中2016年發展30個、2017年發展40個、2018年發展50個、2019年發展8個。第三,商州區以進場務工或供應仔種等方式,創新了生態產業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融合”。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大戶、農場、牧場吸納貧困戶,按現有的300個新型經營主體,每個經營主體帶動30戶,將帶動9000戶、32400人實現脫貧。
4 路徑:如何用系統化思維杜絕“脫貧再返貧”?
直擊貧困:祝一榮,是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上河村三組村民。家中兩個兒子因病致貧,幾乎沒有勞動能力,長年以低保維持生活。88歲的老人祝一榮非常擔心:“我年紀大了,再有大病沒辦法負擔,脫了貧還會因病再返貧。”
方案:商州區脫貧攻堅工作運用系統化思維,部署全面抓好“五大路徑保障”,努力杜絕“脫貧再返貧”。一是把發展產業作為重要基礎,確保32800人脫貧,占貧困人口總數的28.7%;二是把易地搬遷作為治本之策,確保20500人脫貧,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8.2%;三是把生態補償作為新的途徑,確保3700人脫貧,占貧困人口總數的3.3%;四是把發展教育作為關鍵環節,確保10800人脫貧,占貧困人口總數的9.5%;五是把社會保障作為兜底脫貧舉措,確保兜底脫貧46400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40.3%。
解讀:首先,因病致貧是陜南貧困地區最大的致貧因素。商州區把社會保障作為兜底脫貧舉措。制定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實施方案,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確保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最大限度對孤、殘貧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加大對貧困戶重大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和工作力度,提高貧困戶養老保險發放標準。
其次,教育脫貧是陜南地區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環節。商州區正在構建從學前教育到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就業的“一條龍”幫困包扶機制,徹底解決貧困戶子女上學的后顧之憂。對貧困家庭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十三年教育,全程免除學雜費并發放生活費,從根本上依靠教育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結合區產業發展和勞務輸出實際,實施貧困戶教育培訓工程,力爭貧困戶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戶。
當然,生態補償是陜南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必要途徑。商州區落實國家易地搬遷政策,把80%以上的集中安置率作為硬指標,按照與城鎮、園區、中心村“三靠近”原則實施統規統建,一大批陜南生態移民在新型社區有了幸福生活。“十三五”時期,商州區把生態補償作為新的途徑,加大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提高補償標準、擴大覆蓋面,使脫貧攻堅與秦嶺生態保護、丹江流域治理有機銜接、相互促進。同時,充分利用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天然林管護專項資金,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保護人員,優先安排貧困戶到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崗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