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力 通訊員 花鵬
初春季節,萬物復蘇,美麗的洛州大地生機盎然,來到距離洛南縣城20公里的古城鎮,一棟棟錯落有致的高樓巍然聳立格外惹眼。這里就是洛南縣古城鎮移民搬遷安置社區,這里一個個搬遷戶正在新家園里過著安居樂業的新生活,這里一位位貧困戶正踏著精準扶貧的列車闊步向前,這里一場新型城鎮化的革命正在蓬勃興起……
51歲的張愛民就是這些搬遷戶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原來他住的地方,吃水出行極為不便,尤其是孫子教育問題是他最頭疼的事,現在好了,搬進這11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不但比他那土坯房住得舒坦,而且廁所衛生間也有了,孫子也在離家不足500米幼兒園,感覺跟城里人生活沒啥兩樣,最令他高興的是縣上正在啟動的‘東晉桃園’項目,待建成后他還能在園子里找份活干再也不愁生活問題了。”
時下,擺在記者面前的一組數字表明在洛南不止是古城的老張一個人過上這樣的幸福生活——自2011年陜南移民工程實施以來,洛南縣已有2.6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挪了窮窩、換了窮貌、改了窮業、拔了窮根”。
洛南縣處于秦巴山區及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山大溝深、環境惡劣,致使農民生產生活困難重重。如何讓這些貧困戶逐步擺脫貧困,踏上致富大道,是擺在縣委、縣政府各級領導面前的首要任務,對此,洛南縣從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扎實推進精細化管理、著力抓好產業培育等三大方面工作入手,嚴格按照“五種類型”要求審定搬遷對象,堅持把受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威脅戶、居住在危險地段的貧困戶以及特困戶作為優先搬遷安置對象,確保有限的資源優先集中用于最需要的群眾,截至記者發稿前已搬遷安置“三優先”戶8109戶32436人,占應搬遷總戶數的24.6%;先后在具備規模、符合條件的棲鳳灣、景村街等多個移民社區成立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落實辦公場所、服務人員和工作經費。同時按照“以產定搬,產搬同步”的原則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突出抓住東晉桃園、洛源風情小鎮兩個移民搬遷與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的項目試點。另一方面計劃投資15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在靈口、古城、保安、石門、四皓等10個鎮辦的移民點周邊配建農業產業園、扶持小微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