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鞏琳璐
為進一步全面深化集中審批服務,推動改革集成高效、縱深發展,面對一些共性難點問題,我市探索在基本政務服務便捷化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集中審批服務,推行“四個四”工作機制,為企業、群眾提供精準化、個性化衍生服務,通過部門高效協同,增強企業、群眾獲得感,進一步推動審批服務理念、效能、作風全方位深層次變革,傾力打造“服務理念最新、辦事效率最高、保障政策最活、創業生態最好”的營商環境最優區。
打造“四個專區” 真正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
“我同事原來工作調動時,辦理醫保、公積金兩頭跑,轉了好幾個窗口、單位才辦好。沒想到現在連窗口都不用去就能申請了。”程先生高興地說道。
我市以市政務服務大廳為依托,精心打造“三百四千”工程重點項目、“一件事一次辦”、市場準入服務和便民服務等四個專區。在商洛政務服務網開設“一件事一次辦”“幫辦代辦”等服務專欄,推進“中心專區、線上線下”有序銜接、協同高效。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以流程標準化、服務一站化、辦事便利化為導向,推進服務流程再造、服務功能集聚,實現行政審批事項一站式集中受理,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標準便捷、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
除了個人業務可高效辦成外,企業辦事也順利快捷了許多,據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婷介紹:“我們的‘一件事一次辦’審批服務專區,目前設置了審前服務、綜合受理、幫辦代辦等7個窗口。我們以‘減環節、減時限、減材料、減費用、優服務’為目標,推出了許多‘一件事一次辦’主題套餐。比如說,企業需要申請房地產和建筑業企業資質,在辦完營業執照后,我們工作人員可現場指導企業在網上申請資質證書,實現多個資質‘一站式’辦理,這些舉措帶給辦事企業和群眾實實在在的便利。”
強化“四個集中” 加快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面對各方政策、多元化服務渠道,如何避免“你說你的、我講我的”,更好打通部門服務,讓存量政策發揮協同效應,是我市政務服務改革要破解的共性難題之一。
為此,我市充分利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成果,有效發揮事權相對集中優勢,全面深化集中審批服務,實行“集中受理、集中審核、集中決定、集中發證”工作模式,推動審批服務從“物理集中”向“化學融合”轉變,實現審批時限壓縮72%以上。
丹鳳縣聯合審批、發改、資源、住建、環境等11個部門組建項目前期手續“集中審批”工作專班,抽調業務骨干每月開展為期一周的集中審批,就項目立項、用地規劃、環境評價、節能評價、文物保護、工程規劃、施工許可等7類31項審批事項進行集中會審、現場辦公、幫辦指導,堅持每天調度,不斷提升審批效率,改變以往企業反復、重復提交材料為“最多跑一次”,“材料不齊不能辦”為“一邊提供材料,一邊受理審核”,部門逐一“串聯”審批為多方同時受理的“并聯”模式,實現“一家牽頭、信息互通、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和全鏈條、各環節無縫對接,同頻發力。
開展“四項活動”全方位服務企業群眾
我市始終堅持從小切口入手,開展“推送政策服務卡”“集中審批承諾亮諾”“政務服務改革體驗”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動企業群眾需求側和審批服務供給側有機結合,以量變促質變,以局部突破帶動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整體工作全面提升。
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產業全鏈條,我市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持續迭代惠企政策,積極助力企業發展。
丹鳳縣制定《丹鳳縣推進“標準地”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大力實施“標準地”改革,建立由縣域工業集中區管委會牽頭抓總,資源、住建、審批等13個單位協同推進的責任體系,對新建工業項目按照“7+1”模式,提前完成環評、節能、水土保持、礦產壓覆、地災評估、地震安全評價、文物保護評價等7項區域性統一評估,同時先行設置控制指標和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條件,待項目落地時,采取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彈性年期出讓、長期租賃等方式進行“標準地”供應,改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實現了“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
2023年以來,丹鳳縣探索推進300多畝國有建設用地實行“標準地”改革,為納米鈣基新材料產業園、現代工業智能制造產業園等一批項目落地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預計每年為企業節省各類評價服務、審查服務費用約1000萬元。
洛南縣針對重點項目的規劃選址、用地預審、環境影響評價等審批難點,主動出擊,先期調研,通過現場了解、下鎮入村、深入企業等方式,提前摸清實情,提高審批效率。對因政策原因導致的遺留問題,多部門會商,聯合解決。對部分訴求多、辦件量大的高頻事項,審批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統一集中培訓,當面解讀政策,現場答疑解惑,搭建溝通平臺,并聯審核資料。
發揮“四個作用” 持續提升優化營商環境
我市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審批事項在局機關集中和服務事項在政務大廳集中的“兩個集中”優勢作用,創新驅動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推動集中審批服務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丹鳳縣政務服務中心運用“現場評估問效+行風政風監督”機制,每季度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新聞媒體等對12345便民熱線訴求事項辦理情況開展第三方評議和現場問效方式,聚焦企業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堵點、痛點等問題集中開展專題調研、集中視察等監督問效活動,進一步推動各承辦單位依法行政,積極破解熱線訴求處置瓶頸短板。
同時建立“行風政風監督員閱單”標準,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媒體代表等擔任行風政風監督員,定期監督、檢查工單辦理情況,通過對企業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的查閱梳理,形成提案建議向人大、政協進行提交,并在營商環境重點部門設置“營商環境聯絡專員”,針對涉及營商環境類的訴求事項主動與服務對象對接溝通,第一時間告知處理結果或預定解決措施,切實做好營商環境類問題收集和答疑釋惑工作,有力推動民生問題解決。
在此基礎上丹鳳政務服務中心用活“大數據”功能,規范訴求數據管理、預警標準,建立月報、專報制度和積分等制度,對企業群眾訴求內容中的時間、地域、人群結構等要素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工單反映問題呈現規律,按需向相關單位發送預警提醒,并提前做好防范,實現熱線辦理工作從“接訴即辦”逐步向“未訴先辦”的延伸。
通過實施“四個四”工作機制,我市行政審批服務系統效率意識和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審批流程得到進一步優化、審批和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市縣共實施集中審批事項達2133項,累計辦理業務13.4萬多件,全年共辦理建設項目類審批事項65件,時限壓縮85%以上。著力深化“容缺受理+承諾制”,25個市級行業部門110項可“容缺受理”事項全面開展業務;對226項服務事項實行“延時服務預約制”,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和人民群眾“雙休日、節假日”辦事需求;規范中介服務管理,新入駐中介機構25家,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隨著“四個四”工作機制的全面推行,我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企業、群眾對我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工作的滿意率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有效助推商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