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陜西交通報》總編輯張力峰
商洛日報(劉峰麗)在西安南郊一個茶秀見到張力峰的時候,有點出乎自己的意料。雖然事前有過電話聯系,但眼前的人和想象中的人還是有著較大的反差,不是想象中的老頭、夫子形象,而是思維有點潮、說話有點快、眼神很自信的一個青年人。看著眼前這個中等個頭、有些瘦削的男人,我很難想象他就是那個寫時事評論如刀似箭的記者,他獲得過很多新聞大獎,《人民日報》《陜西日報》《中國交通報》等主流媒體上年年都有他的大篇幅新聞作品。作為《陜西交通報》的總編輯,從淺灘試水到揚帆起航,他更是把這份行業報紙辦得風生水起,直至成為陜西行業報領域的翹楚。
一
張力峰是上世紀70年代生人,老家是商州肖塬鄉,1992年從師范體育專業畢業以后改行進入當時的商州市委宣傳部擔任通訊干事。這是一個跨度較大的轉行,為了適應工作,他跑遍了商州的各個鄉鎮,翻山過嶺,走溝跨壑,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尋找好題材,寫出好稿件,寫出當下正在發生的關乎老百姓的真事實事。張力峰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先天不足后天補”。他老是覺著,自己以前是學體育的,從事文化新聞工作,有點不自信。因此在宣傳部工作期間,他工作特別認真,看書,翻資料,向前輩老師請教學習,期間還在省委黨校進修學習兩年,就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論素養。通過不斷地讀新聞,寫新聞,漸漸的他寫的新聞稿件也開始有模有樣,不僅真實精準,視覺獨特,而且還給政府決策部門提供了思路借鑒。
張力峰成長得很快,除了自己的后天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熏陶,張力峰自己說這是“引教”。其父若白先生,先從政后從文,博古通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對于張力峰后來在文化新聞工作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家父常說,作為一個新聞記錄者,必須要有獨立的思想、獨特的視角和一顆公正善良的心,這樣才對得起手里的那一支筆。
談到在宣傳部工作的那段時期,張力峰說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商州全區更換居民門牌號的事,聽聞一些邊遠鄉鎮村民不愿更換門牌,為此他跑了幾十里的山路,到一些村民家走訪了解情況,看到的現實是有些人家里確實困難,吃的是稀糊湯,穿的破衣爛衫,要他們拿出5元錢,還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仔細想想,那時候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呢。于是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回來以后把這個事情以內參的形式寫成了一份調查報告,相關部門看到他的報道,竟然免去了這5元錢的門牌費用。還有一次就是外調救濟糧摻假事件,當時有人受利益驅使,在外調的救濟糧中摻雜沙土、玉米芯子等雜質,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張力峰扮成糧販子深入調查,最終以商洛日報內參的形式向有關部門詳實地反映了這一問題,扼殺住了這股歪風邪氣。之后張力峰的稿件越寫越多,而他自己卻變得越發沉默了。面對自己從小生活的這個地方,他希望有一些改變,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廣闊一些。在每一個有月亮的晚上,他時常在想,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理想又在哪里?于是他懷揣夢想,離開了故鄉。
二
1996年的春天,張力峰走進了古都長安,在他想來這里應是夢想的棲息地。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支筆,他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這是唐代詩人顧況說給當時從江南來長安的白居易的話。當時年少輕狂讓他只有一個想法:白居易有詩,他張力峰也有一支筆,憑著他的努力和手里的筆,他也一定會“有才如此,居亦何難”。經過一番筆試、面試,他應聘到當時的一家經濟類報社當了一名記者。騎著從舊貨市場買來的自行車,他大夏天黑水汗流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穿梭,跑新聞、找題材。他說,為了適應工作,為了拿出好的填充版面的新聞,他要跑;為了生計,為了每天的日常開銷,他也要跑。那時他忙得像個陀螺,白天跑,夜里寫。困得不行了,就一根一根地抽煙,有時候竟寫到快天亮了。迷上一會兒,紅著眼睛又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