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游客在堯治河文化城旅游節上品美食
堯治河礦洞食用菌
堯治河村村民參演的民俗文藝節目《堯治河的神話》,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村民勤勞致富的精神風貌。
整治后的堯治河礦區
游客在保康縣堯治河水庫觀光游覽
堯治河民宿
新聞采風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3月27日至28日,全國城市黨媒“‘兩山’新畫卷 幸福堯治河”新聞采風活動在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舉行。來自14個省(區、市)的100多名城市黨媒記者深入村莊、礦洞,通過實地走訪、聽取介紹、與村民互動等形式,全方位了解堯治河村在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創新實踐與成功經驗。
“上面就是我家,村里幫我們蓋的。”
“孩子上學我們不用花一分錢,隔壁村的孩子來我們村上學也享受同等待遇。”
“我一個月工資不少,村里的人幾乎都在村里上班,我們很知足!”
……
堯治河村村民、堯治河集團員工、本次采風活動向導之一的王麗,與一行人邊走邊講,不時分享自己和村里人的故事。透過一個個小家的故事,這個中國山區幸福村的幸福感愈發真切。
100多公里的環山公路,連通著各處山峰與各個景區,創業園、堯帝溝、老龍洞、三界洞天等幾十個景點均可順暢抵達。山山嶺嶺之上,銀練似的盤山路、彩虹路蜿蜒其間,路旁花木蔥蘢。在路邊開闊平坦之處,建有與文化傳承相關的展示館、休閑廣場。
“我們這兒以前有很多順口溜,像‘山大梁子多,出門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這些都是對我們這里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到1988年,村里依然是‘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人均糧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電。要改變命運,先要通路,關鍵還要有‘火車頭’帶動,我們的‘火車頭’就是孫書記。”
王麗口中的“孫書記”,正是全國勞動模范、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
王麗娓娓道來,講述孫書記如何帶領全村人,將這個高寒邊遠的小山村逆襲為幸福村。
堯治河村地處保康、神農架和房縣三縣(區)交界處,平均海拔1600多米,版圖面積33.4平方公里。從1988年起,孫開林和村黨委一班人,帶領全村群眾向惡劣的生存環境發起挑戰。他們憑著愚公移山的毅力,劈山修路、炸石開礦、筑壩辦電、改田建園、興工辦廠。
經過艱苦創業與快速發展,堯治河村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創造了貧困、邊遠、高寒山村的發展奇跡。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集磷礦開采、精細磷化工研發、水電、旅游、酒業、餐飲服務于一體的企業集團,擁有村級企業24家。202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實現利稅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萬元,集體純收入2.8億元,村級固定資產90億元。
在發展過程中,堯治河村意識到,靠開礦、伐木、開荒等傳統方式維持生計,雖短期內能獲得一定收入,但生態環境會遭到破壞。于是,堯治河村開始轉變發展思路,按照“礦區景區村民生活區融合發展,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業統籌兼顧”的思路,加大環境保護和礦山恢復治理力度,植樹造林,栽種花卉苗木和經濟林木。自2006年起,用于綠色礦山建設的資金就達3億多元。眼下,全村綠色覆蓋率超過90%,擁有3個國家4A級景區、10個文化博物館、4大谷26峽等70多處景觀。旅游等第三產業產值占堯治河村生產總值的30%,每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億多元,實現了“礦區變景區、山區變景區、居民區變景區”的華麗蝶變。
堯治河村還創辦了“三福公司”,專門照料那些身體欠佳、智力不全、無依無靠的村民,他們的所有開銷均由村里承擔。同時,村里還幫助周邊村子修通連接堯治河的公路100多公里,將堯治河的旅游資源與他們共享,帶動多個村子共同致富。
堯治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旅游名村”“中國山區幸福村”,這既是孫開林這樣的帶頭人帶領鄉親們艱苦創業、接續奮斗的成果,更是中國大地上脫貧致富、邁向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