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本報記者 李 亮 通訊員 趙 紅
“路不好,想要走出村子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洛南縣四皓街道中心村村民李鵬說,“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小車只能沿著坑坑洼洼的路面顛簸而行,怎么都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車開到了田間地頭。”
在和村道相連的洛南縣城過境公路建成后,李鵬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將村里一部分閑置土地流轉回來,建起了蔬菜種植基地,種上了各式各樣的應季蔬菜。“一條好的農村公路就相當于我們老百姓的‘高速路’,只有路變好了,我們才能駛上致富的‘高速路’。”李鵬高興地說。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這是“四好農村路”的內核釋義,它是保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設施。
近年來,我市緊扣打造“一都四區”發展戰略,圍繞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目標,以“兩通”為重點,以貧困地區為主戰場,著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通過創新體制、完善機制,系統謀劃、精準施策,健全完善“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農村公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實現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的目標,形成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
奮力“建好”農村公路,區域路網不斷優化。十年來,我市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80億元,普通國道由1條增至5條,普通省道由6條增至9條,新改建干線公路500余公里、農村公路6000余公里。開展“補齊農村公路短板、提升鄉村道路品質”專項行動,2021年至2022年累計實施自然村組道路硬化1702條2091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2.09萬公里,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8.4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有效打通了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S202商南縣城至魏家臺段二級公路改建工程榮獲2024年國際路聯獎“農村道路與出行獎”。
著力“管好”農村公路,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全面落實縣區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建立了農村公路縣、鎮、村三級管理養護機制,全市農村公路列養率、經常性養護率均達到100%。商南縣建立的“四個三”管養機制被交通運輸部在全國推廣、鎮安縣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工作被省委深改委評為2022年度全省改革優秀案例。強化考核監督,持續將“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政府主導、部門協調、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管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持續“護好”農村公路,路況指數逐年提升。出臺《商洛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導則》,指導規范農村公路管養工作;加大養護工程投入,實施農村公路“白改黑”工程,提升路面平整度和行車舒適感;結合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實施“兩拆一提升”,全力整治路域環境。我市農村公路路面技術狀況指數逐年上升,優良中等路率從“十三五”期間的70%提升到現在的81%。制定印發了《商洛市“美麗農村路”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已建成“美麗農村路”20條402.4公里,修建設施基本齊全的公路驛站45個,“四好農村路”主題小公園148個,修建停車場13處,修建候車亭82處,綠化農村公路3600余公里,提升了農村公路的顏值,拓展了服務功能。
精心“運營好”農村公路,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市一級汽車客運站、市城東二級汽車客運站、商洛陸港公鐵聯運等14個客貨運樞紐站場及68個鄉鎮客運站、572個農村招呼站,營運車輛3164輛。開通農村客運線路326條,投放通村客運車546輛;開通公交線路52條,投放公交車402輛(其中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279輛),開通商州至丹鳳、商州至洛南城際公交,市縣城區20公里范圍內公交化運行率達到80%。縣、鎮、村三級客運、物流、郵政網絡和“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的農村運輸發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全市城鄉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均達到5A級。鎮安縣、丹鳳縣被評為全省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
我市成功創建成“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有“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2個(商南縣、柞水縣)、省級示范縣7個、市級示范鎮64個。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省級示范縣全覆蓋,實現了從示范引領到全域達標的歷史性轉變。積極推進“農村公路+”模式,路衍經濟蓬勃興起,推動農村公路與產業、旅游、文化、現代農業等融合發展。新建產業路680公里、旅游生態路197公里、紅色旅游路210公里,有力促進農村地區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