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奇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24年,我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特色食用菌產業作為首位農業產業,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現代化,扶持龍頭企業,統籌推進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近日,筆者從商州區荊河生態工業園區了解到,由商州區城投公司投資興建的潤科繡球菌生產基地通過技術攻關,昔日名貴的“萬菇之王”繡球菌不僅實現了工廠化栽培,還成了聯農帶農的“土特產”大品牌,帶動周邊200多名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商州區潤科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工人陳妮娟說:“我在這兒上班4年多了,學到了一些食用菌的栽培技術,有了一份固定收入,一個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
除了繡球菌生產廠區,這里還有現代化的真姬菇、黑木耳廠區,每個廠區都采用了自動化生產線和設備,達到了食用菌菌棒生產機械化、裝袋制棒自動化、高溫滅菌高效化,也實現了食用菌從培育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年可生產各種菌類作物4000萬袋,年產值達7000萬元,帶動17個鎮(街道)200個村集體增收。
“我們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聚焦農業新技術,在食用菌的栽培規模上和深加工上不斷提質增效,通過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帶動更多農民參與這一特色產業。”商州區城投公司副總經理趙小蘇說。
在柞水縣金耳三產融合項目生產線上,由被譽為“菌中黃金、菌中燕窩”的金耳熬制成的瓶裝、碗裝金耳羹有序生產。金耳羹,是柞水縣新開發的木耳精深加工高端康養產品。2024年,柞水縣在小嶺鎮建設金耳三產融合園區,集生產種植、精深加工、線上銷售于一體,可日產凍干金耳羹2萬袋,瓶裝、碗裝金耳羹各2萬瓶,構建了“二產帶一產融三產”的發展格局。
柞水縣山城美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盛林介紹:“這個金耳三產融合項目,是我們全國首家做金耳專一的生產線。現在,我們已經帶動了5個集體經濟共同參與到金耳的種植當中來,也為當地的100多戶農戶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我們年產值可以達到1億元左右。”
在山陽縣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生產車間,香菇、木耳等優質農產品經過自動化生產線,被加工成不同規格的罐頭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企業充分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帶動山陽縣最大移民搬遷安置點宏祥小區500多戶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每年幫3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集體經濟增收260萬元。
陜西豐陽雨露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少凡說:“我們園區整體用工有500人左右,鑲嵌在這個產業方面可能就有1萬多人了。”
目前,全市發展食用菌4.88億袋、鮮品產量47.8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95.2億元。其中,栽培木耳1.63億袋、鮮品產量8.6萬噸,食用菌、香菇、木耳產業規模均居全省第一。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云峰說:“未來,商洛市將繼續深耕食用菌產業這片沃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多品種培育與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模式普及,發揮生態化優勢,拓展科技創新在深加工領域的應用,開啟市場國際化與品牌化征程。秉持環保與可持續理念,提升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效益,帶動更多群眾增收,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勝利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