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 媛)近年來,我市不斷深化希望工程品牌建設,以項目化運作方式,整合各類公益資源,持續提升希望工程影響力,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為確保希望小學穩健運行與持續發展,團市委建立了每兩年一次的全面普查機制,定期對全市所有希望小學開展普查,精準掌握各學校運行狀況。對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確需撤銷合并的學校,及時做好備案,監督規范科學處置資產,盡量繼續發揮剩余資產的作用。對新申請援建的希望小學,從選址到竣工都按照《希望小學管理辦法》高標準實施,確保質量有保證。截至目前,全市15所運行規范的學校被表彰命名為“陜西省模范希望小學”。
我市大力推動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落地落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閱讀陪伴,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全國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啟動儀式在柞水舉辦,柞水縣作為首批試點縣區,18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全覆蓋,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教育的關注與支持。實施“希望工程燭光獎計劃”,挖掘長期在偏遠農村任教、默默奉獻教育事業的優秀小學教師,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累計43名鄉村一線教師獲獎。實施“藍色螢火蟲”項目,支持有發展產業意愿的15名鄉村貧困教師發展產業,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市上積極開展“足球少年追風計劃”項目,捐助30所中小學足球裝備,助力學校開展足球教學,活躍學生體育運動。該項目在第六屆陜西省青少年公益項目大賽中榮獲金獎。團市委通過各方籌措,為全市152所農村學校捐建“520希望圖書室”,總價值505萬元,豐富農村學校學生文化生活。實施“陜耀未來希望少年宮”項目,組織希望小學學生參加夏令營、紅色研學,開闊視野、快樂成長。疫情期間,為希望小學捐贈成像測溫儀115套、空調369臺,提升學校硬件設施。為部分希望學校捐贈鼓號隊裝備、紅領巾法學院配套設施,助力學校開展少先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