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劉 濤 張明悅
近年來,我市以茶的“質”和“量”雙提升為重點,不斷培育提升“秦嶺泉茗”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以科技創新賦能茶園管護、茶葉加工、精制拼配,通過高標準茶園建設、規模化種植和生產推動茶產業向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商山蒼蒼,洛水泱泱,有契后裔,采彼茶香。茶,是東方的“古老神樹”,也是商洛大地的“綠色寶貝”。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我市產茶縣的坡頭山嶺上,60多萬畝茶園成為百姓的“綠色取款機”。
“這是我們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新建的數字化智能化育苗大棚,現有育苗大棚3個,占地33畝,每年可育良種茶苗1500萬株、新建茶園4000畝。”近日,在商南縣試馬鎮郭家埡村的數字化智能化育苗溫棚內,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超詳細介紹無性系茶苗的管理技術。
“育苗溫棚內的無性系茶苗種植成活率95%以上,大大降低了茶葉種植成本。”王超說,智能化輕基質穴盤育苗基地的建成,實現了育苗本地化,解決了商南縣茶園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大提高了茶苗栽植的成活率,降低了建園成本,對商南茶產業的高效優質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致力于高端名茶的生產加工,運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以“產業壯大、企業發展、農民致富”為奮斗目標,在試馬鎮郭家埡、紅廟等村實施“萬畝白茶基地”建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配股分紅、基地務工、扶持帶動、技術服務五大幫扶措施,培訓茶農,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帶動茶農發展茶葉種植,有效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帶動群眾致富。
“公司利用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進行示范帶動,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推進商南縣茶葉良種化進程,實現茶產業突破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王超說。
以技術賦能,助力茶產業規模化發展,不僅體現在田間地頭,還體現在茶葉加工廠里。
近日,走進山陽縣漫川關鎮蓮花村茶園,茶葉清香彌漫茶廠大院。在生產車間,自動化炒茶機等機器有序運作,制茶工人忙著將鮮葉殺青、炒制、揉捻、干燥、風選等,第一時間將采摘的茶葉制成成品并上市。
“采摘茶青是大量用工的季節,每天需要200人左右在茶園務工。接下來公司將堅持‘基地現代化、產業科技化、產品品牌化’發展思路,以特色農業為引領,以茶旅融合為統攬,著力打造集茶園風光、農事體驗、農家飯莊、高端民俗等于一體的茶葉園區,建成農業產業化的聚集區、科技創新的示范區、美麗鄉村的樣板區,打造山青、水秀、林茂、田肥、路暢、村美、人富的農業觀光旅游勝地。”山陽縣金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紅飛說。
山陽縣實施茶葉科技創新驅動行動,建立完善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協同創新機制,加強與中國茶葉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戰略合作,深度參與茶行業各級交流活動,開展產品研發、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驗等工作,大力弘揚自信、誠信、匠心、創新的“新茶人精神”,開展技能教育培訓、技術交流等系列活動,通過選樹領軍人物、選派科技特派員、引進企業管理人才、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等方式,培養茶產業技術人才300人次,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近年來,我市以“茶旅一體化、富美兩相宜”為目標,積極引進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把茶產業與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相結合,推進茶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著力念好“山”字經、做活“茶”文章,全力推進特色產業集群延鏈,完成茶園改造、新建3萬畝,茶園規模61萬畝,產量1.1萬噸、產值20.5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興旺、綠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推進了鄉村振興成果更豐、成色更足。
據商洛市供銷社主任魏曉風介紹,未來,商洛計劃聯合農業農村、科技等部門組建一支茶葉專業服務團隊,常年深入企業、田間地頭等實時解決茶農需求,建成“組團式”幫扶茶葉專家工作站,繼續開展茶苗選育、品牌宣傳、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等幫扶活動,通過系列科技幫扶措施,提升全市茶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打響“秦嶺泉茗”品牌,打造茶產業科技高地,有力推動商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