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孫遠飛
徐庭東(中)與學生溝通交流
伴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微風吹起飄揚的國旗,他的青春伴隨著陣陣鈴聲與讀書聲在秦嶺南麓閃閃發(fā)光。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是2008年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2009年7月1日《西安日報》七一特刊“平凡崗位 黨徽閃亮”《自強不息求學路》的專題人物,他叫徐庭東。
1984年,徐庭東出生在柞水縣柴莊鄉(xiāng)銀川村。雖然他的母親是一個小兒麻痹癥患者,但父母給他的呵護一點沒少。2001年,父親在工地上發(fā)生了意外,當時正讀高一的徐庭東聽到消息感到天都塌了。意外無情到來,消沉了一陣的他卻幸運地得到很多人的幫助。
“眼前的困難不要怕,總會好的,你一定不要放棄。”他永遠記得當時班主任張朝陽老師鼓勵的話語、記得秦財山老師不斷地激勵。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兩位老師如同一道光照亮徐庭東的生活,他的心里就此埋下了當老師的種子。4月25日,徐庭東用一種釋然而又堅定的語氣對記者講述他的經(jīng)歷。
2005年,徐庭東順利考入西安文理學院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學老師得知他的情況后也在不斷提供幫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一位無名人士給我捐贈了2000元助學金,但一直沒有透露身份,我內(nèi)心感慨萬千。商洛市殘聯(lián)、市民政局等部門也在不斷關(guān)愛著我的家庭、關(guān)心我的成長,在社會的幫助下,我這個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我當時就想,以后一定要回報社會。”徐庭東說。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徐庭東在校期間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課余時間做家教、發(fā)傳單、做銷售,自立自強、不懼艱辛,努力生活。
2009年,他通過陜西省人才振興計劃考核,回到養(yǎng)育他的大山,到杏坪中學任教。14年過去了,他從有些懵懂的青年教師成為柞水中學語文骨干教師,先后赴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海南省海口市等地擔任教學技能大賽評委。
“如果沒有黨的關(guān)心和社會關(guān)愛,我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把學生教好,就是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在堅定的話語中徐庭東回憶起與學生的故事。
2023年9月,學生王某開學后遲遲未返校,徐庭東先后6次去他家里做工作。前3次,學生根本不見他;第4次,王某被老師感動,他開門見了徐庭東一面;第5次,他回應了徐庭東說考慮考慮;第6次,徐庭東去他家,和學生一起做了幾道菜,邊吃邊聊,終于把孩子請回了學校。“現(xiàn)在這孩子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今年就要高考,發(fā)揮正常的話考個重點大學不是問題。”徐庭東說,“我始終相信要給學生一個機會,甚至更多機會,很可能會改變他的命運。”
2020年,班里有個孩子湯某經(jīng)常遲到,徐庭東給家長打電話,得知他的父親重病臥床,母親在醫(yī)院陪護,湯某租住在校外。徐庭東找到他時發(fā)現(xiàn),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放著兩張床和一些簡單的灶具,住宿條件遠比學校差,但他仍舊堅持要住在校外。徐庭東問他為何不去上學?他反問道:“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你讓我去學校,去學校也沒意思。”徐庭東驚訝之余,坐下來,跟他講自己高中時的遭遇,直到把他說動了,帶著他一起去街邊吃了早餐,才回了學校。不過一周,湯某再次未到校,徐庭東再次去他的出租屋把他找回學校。“后來連續(xù)幾個星期,我發(fā)現(xiàn)他聽話了許多,眼睛里慢慢有了光芒,我倍感欣慰,仿佛看到了十幾年前自己的樣子。幾次登門,只希望他能明白,不能被生活困境打垮,像當時的我一樣。”徐庭東說。
高中學子壓力較大,閑暇之余徐庭東會帶著學生去打球、爬山,用感同身受去引導學生。徐庭東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教10多年了,我不是最好的老師,但我一定會銘記我上學時老師的恩情,將老師的精神傳承,做黑暗里的燈盞,去照亮求學路上迷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