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蝶
薛艷手工制作扁形茶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種茶葉,到如今成為“中國茶葉之鄉”,商南的茶業發展離不開成千上萬茶農與茶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技術員薛艷就是其中一員。
薛艷1999年畢業于安康農校茶葉專業,2002年就職于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擔任技術員。20多年來,薛艷扎根一線,從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她愛崗敬業、積極鉆研,在基地建設與新品研發、提升公司茶園栽培管理、生產加工水平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回憶少時初學手工制茶,薛艷表示雖然辛苦但卻值得。師傅們那看似輕松自如的背后,是無數次苦痛的磨煉。茶要在一個多小時里憑經驗靠雙手在200多攝氏度的鍋中炒制,實踐中薛艷的手被炒鍋一次次燙傷,磨出一層層老繭。最嚴重的時候,她的雙手被燙得全是亮晶晶的水泡,在最愛美的年齡,她咬牙堅持不曾退卻過。經過不斷地鉆研和摸索,薛艷對制茶的每一個細節都變得極為敏感,鍋的溫度她伸手便能測量,殺青的程度聽聲音就能知曉,就這樣,薛艷練就了精湛的手工茶制作技藝。
身為技術員,薛艷在全國勞模張淑珍和省十佳茶人劉保柱兩任公司經理的領導下,全面參與商南綠茶、烏龍茶、紅茶等產品的開發及《雙山生態茶葉基地項目》建設工作。在商南無性系茶葉良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中以及項目規劃、示范園選點、技術培訓、良種考察等工作中積極貢獻力量。通過從陜西漢中、浙江、福建等地引進烏牛早、平陽特早、安吉白茶等十幾個國家級良種在商南試驗,不斷總結提高栽培管理技術,參與起草了《商南縣無性系良種茶園栽培技術規程》。
薛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先后參與現已頒布實施的《商南泉茗》《商南炒青》《商南仙茗》《商南烏龍茶》4個企業標準的起草修訂工作;參與《500畝良種茶葉基地新建》《金牡丹紅茶研制開發》等多個項目可行性報告、建議書編制和實施指導;整理完善了“陜茶一號”生產加工技術和商南仙茗手工茶制作技術要點等。
每年4月至5月是采茶、制茶旺季,為了保證茶葉產品質量穩定,薛艷忙碌于各個茶廠之間,白天上山指導茶農鮮葉采摘、收購,晚上進車間指導制茶,監督質量,解決技術問題,熬到深夜甚至通宵是日常。
生產結束后的幾個月要進行茶園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科管工作,初冬、早春又到了栽種茶苗建園的黃金季節,薛艷就這樣20多年如一日堅持著在各個鄉鎮茶場、茶農戶奔波進行技術指導。在她的指導下,茶農茶園管理水平與茶葉加工、辨茶、制茶等方面能力得
到提高。薛艷參與建設的雙山生態茶園被作為“高校教學實習基地”和市示范基地,累計發放貧困戶入股分紅110.4萬元,發放勞務報酬500多萬元,促進了當地農戶脫貧,成為全省典范。
2021年4月,薛艷被授予“商洛市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并榮獲陜西省第二屆手工制茶技能大賽條形茶一等獎,2023年4月榮獲“商洛市勞動模范”稱號。在諸多榮譽的背后,薛艷卻只覺得務好茶才是她人生的第一要事:“把茶產業發展好,讓鄉親們都吃到紅利,過上更富裕的日子才是我最大的目標。商南茶發展至今,是幾代人窮盡心血的成果,我一定要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為繼續擦亮商南茶業品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