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謝 非
2023年10月19日,朱家灣村榮獲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為商洛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再添金字招牌;
2023年12月13日,“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發布,《商洛以生態資源潛能發展“氣候康養經濟”》成功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正加緊發電前設備調試,丹寧高速(丹鳳至山陽段)建成通車,西十、西康兩條高鐵項目加快建設……
2023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和高質量發展轉型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營商環境最優區、市域治理創新區的“一都四區”目標,主動作為、真抓實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煥發新氣象,奮力描繪中國式現代化商洛美好圖景。
“中國康養之都”建設成效斐然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兩山”理念,依托區位、環境、資源優勢,匯聚全市之力,精心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面貌不斷更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實。目前,全市圍繞醫療、養老、文旅、體育、醫藥和食品6個方面實施的21個市級康養之都標桿項目和80個市級重點康養項目,完成投資150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的82.5%,竣工投產18個,全市已建成民宿或民宿集群70家,續建、新建醫養結合產業項目8個。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康養經營主體正陸續建成,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森林康養產業集群。為提升康養之都城市新形象,2023年全市共建設103個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園,使中心城市整體形象有了質的飛躍,市民的幸福指數得到了很大提高。
隨著康養之都建設的持續推進,“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品牌影響力不斷加強,我市先后榮獲“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國家森林城市”等20多個“國字號”稱號,我市7縣區均獲“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授牌。我市當選2024年文旅康養城市聯盟輪值副主席城市,第六屆“中國天然氧吧”產業發展論壇、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將在商洛舉辦。
高質量發展轉型步伐加快
隆冬時節,走進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的柞水木耳產業園加工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不停運轉,一道道以木耳為原材料的預制菜正在封包、裝箱。幾年前,這家企業還曾是代料木耳種植的合作社,如今依托“小木耳、大產業”的品牌效應,圍繞菌旅、農旅、“康養+工業”、“工業+服務業”,成功走上了跨界轉型融合發展之路,形成集木耳食用菌種植、木耳精深加工、康養民宿和特色菌宴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
同樣,在山陽縣,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5G電源適配器生產線車間里,工人正嫻熟地將一個個微小的電子元件裝配在集成電路板上,再經過智能操作機械臂組裝繞線等10多道工序后,高品質的5G設備電源適配器被打包發往韓國、美國等地。在商州區,集液晶顯示模塊的應用、開發和制造于一體的新維視光電顯示項目已建成投產,填補了我市光電顯示產業領域的空缺,將示范引領商洛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驅動發展。這些正是商洛打造高質量發展轉型區的生動實踐。
2023年,全市239個省市級重點項目中82個已經建成,盤龍藥業中藥健康產品生產線等52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投運),全市新型工業化、新領域新賽道、特色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群發展迅猛。商洛北站建成投用,“綠巨人”動車組開通運行,丹寧高速(丹鳳至山陽段)通車運行,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正進行發電前設備調試,西十、西康兩條高鐵項目加快建設,商洛支線機場納入陜西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正在編制項目選址報告。
在轉型發展中,我市數字經濟建設初具規模,投資2.6億元的秦嶺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建成投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招商”平臺,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總量約為200億元,占經濟總量約為27.73%,增速約為0.43%,總體呈現穩增長態勢。新建5G基站1126個、4G基站343個、千兆端口7.18萬個。
生態環境質量領跑全省
陜西最大山地光伏電站商州區100MW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平均每年可提供1.45億度的綠色電能;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全力打造千億級投資抽水蓄能產業集群,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進入發電前調試,柞水縣草坪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洛南縣華鉬集團西部鑫興鉬產業園里,一件件含鉬廢物經過處理被“吃干榨凈”,變廢為寶。
近年來,商洛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兩山”理念,聚焦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總目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厚植生態底色,奮力書寫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答卷。
2023年,我市組織開展了生態環境“查隱患、強短板、促提升”、大氣污染治理強化攻堅、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多個專項行動,為市域生態環境穩定向好保駕護航。創新提出“328”建設,聚力推動打造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示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范、秦嶺生態文化示范“三大平臺”,建設秦嶺生態博物館、秦嶺生態植物園“兩大場館”,實施城周綠化提質、藍天鞏固、碧水改善、青山保衛、農村清潔、綠色低碳建設、環保能力提升、綠色產業轉型等“八項工程”,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商洛樣板”。截至2023年12月20日,商洛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24天,綜合指數3.16,居全省第二,全市11條主要河流23個監測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功能區標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商州、柞水獲得第一批陜西省和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商洛市創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8項指標全部達標,山陽、鎮安被列入第二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擬推薦名單。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向好
陜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洛南縣工業集中區,最近的公交車終點站在3公里外,工人上下班經常為乘車發愁。企業反映后,洛南縣營商環境投訴舉報中心及時將情況上報,聯系相關部門協商處理,及時將公交站點延伸到公司門口。洛南縣率先在全省試點創建營商環境投訴中心,正是商洛努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的生動注腳。
為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我市聚焦規范行政審批、保護市場主體、凈化市場環境、服務企業項目、強化執紀問責5個領域17項重點任務,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問題專項整治,印發了《2023年度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最優區)工作考核辦法》,對營商環境最優區建設工作實行嚴格考核推進。全市推出15個方面92件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事項,25個行業110項事項實現“容缺受理”;加大“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推進稅務“網上辦”“掌上辦”,主城區網上辦稅率98.65%。開展“千名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進企業”活動,設立“助企法庭”“優化營商環境法律服務聯系點”,幫助民營企業提升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能力;推動稅務、人社、市場監管等部門在16個領域開展信用ABCD分級分類監管。
我市全力優化營商環境,跑出了招商引資“加速度”。2023年,我市緊扣“3+N”產業集群,瞄定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精準對接益海嘉里等重點企業,舉辦鄉黨回鄉發展大會、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項目簽約儀式等10多場主題招商活動,共簽約項目397個,總投資1540.16億元。
市域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村上租我的地栽了水果樹,有幾棵已經死了,村上要是不補栽,明年春上我就挖掉死樹種苞谷呀。”“大下組標準化茶園還有一段土路,能不能硬化一下?”“東龍灣過水路面一到汛期就被沖毀了,小孩上學經常受困,駐村工作隊能不能爭取項目幫助修復一下?”2023年11月14日,暖陽高照,商南縣金絲峽鎮二郎廟村村委會前小廣場上,第12次“民心樹”下議民生活動正在舉行。
2023年以來,我市各縣區把“院落板凳會”開到各個自然村的場前屋后,不拘泥于形式,不受限于地點,干部和群眾搬起小板凳圍坐一起,從群眾關心的事說起,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宣講,使國家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群眾、溫暖人心。
為打造市域治理創新區,我市堅持黨建引領、問題導向、創新思維、大抓基層,認真學習借鑒全國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城市先進經驗,以爭創省級平安市為目標,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抓手,充分發揮考評“指揮棒”的作用,統籌推進《規劃》落實,持續深化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努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平安穩定,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023年,我市編制印發《商洛市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區專項規劃(2022—2026)》《商洛市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區考評細則(試行)》,各縣區相繼提出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先行區”“示范縣”等目標,全市上下形成了條塊協同、齊抓共建的格局。全市選聘片長(網格員)26973名,明確片長(網格員)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管理員、服務員“五員職責”。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抓手,創新“六級責任排查、五大機構主導、三級分類施策、五項機制保障”的“6535”市域治理模式,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得到省上充分肯定。各級各部門大膽創新,涌現出了平安穩定信息“3+N”研判、“1+N+1”多元解紛、“五個一線”、“兩所聯調”、“133”多元解紛、“逢四研事”等一批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商州區柔情司法化解婚戀家庭矛盾、鎮安縣西口鎮陽光說事等經驗做法被省委平安辦轉發學習,丹鳳縣鐵峪鋪派出所被評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