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報記者 劉艷芹 通訊員 王 鑠
雖已入冬,但清晨的九魚公園內并不冷清。人們三五成群,打太極、舞劍、踢毽子……熱鬧極了。
2022年以來,商洛市全域開展水生態修復工作,積極推行“水生態治理+”模式。實施中心城區“2+7”(丹江、南秦河及7條溝峪)、各縣縣城“1+N”(1條縣河和其他河流)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了兩河口生態島、黃沙河水體景觀廊道、南秦河、馬蓮峪、柳家溝等一批水生態修復示范項目。
作為商洛市水利局“2+7”水生態修復的重要項目,九魚公園沿南秦河北岸而建,全長3公里。公園通過生態化修復、精細化打磨、科技化加持,建成了一個集功能性與藝術性相融、科技感與現代感并重的城市濱河公園,為市民休閑健身提供了好去處。
在馬蓮峪,城市水生態修復工程不僅讓昔日的黑臭水體煥然一新,還讓馬蓮峪成了市民家門口的大花園。河道旁新修的七巧廣場噴泉唯美夢幻,前來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姚迎春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河水清澈了,河道兩邊玩的地方變多了,我經常會帶孩子過來轉一轉。”
這些可喜的變化,得益于商洛市始終堅持系統治理觀念,推動水生態修復從市區向集鎮、鄉村延伸,構成了一幅獨具魅力的治水畫卷。
在市區,針對南秦河防洪體系不完善、綠化程度不高、水生態日趨惡劣等問題,采取護堤固壩、栽植喜水植物、修建健身步道等措施,在修復水生態的過程中打造新的城市景觀帶。針對馬蓮峪、黃沙河、柳家溝等溝峪因常年缺水而導致的干、臭、臟、亂,采取西水東送,修復東干渠,形成城區水系連通。通過南水北調,將南秦河的水由龜山隧道引入馬蓮峪,并進行疏浚清淤、恢復古泉、美化亮化,真正完成了由“干臭溝”向“美麗河”的轉變。
在縣城,各地與商洛中心城區一道,同步推進縣城“1+N”水生態修復項目,拆除各縣縣河和其他流域河道兩岸的所有違法建筑、廣告牌以及多余的電話亭等,打通視覺通道和城市風廊,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同時,完善岸坡綠化,新增沿河步道、棧橋等親水便民設施,打造人水和諧的幸福“親水圈”。
在鄉村,商洛市聚焦村民房前屋后的河流溝溪,結合“干凈商洛”建設和河湖“清四亂”(清理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專項行動,按照保持原生態、不搞硬鋪裝的要求,啟動實施河堤整修、河岸綠化、河道整治。推進集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展“健康河流、幸福河流、最美鄉村河流”創建活動。把秦嶺山水鄉村的自然溪流,變成市民爭相打卡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