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小記者團走進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
了解商洛花鼓由來
學習甩水袖
參觀商洛花鼓《月亮光光》場景
體驗戲曲道具——帽翅
戲曲老師現場教學
本報記者 方 方
6月10日,“黨報小記者童眼看商洛”第45期活動在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舉行。商洛日報25名小記者走進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商洛花鼓傳習館,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洛花鼓的獨特魅力。
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先后創作演出了400多出古典劇目與現代戲,其中商洛花鼓《夫妻觀燈》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演出,商洛花鼓《屠夫狀元》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商洛道情《一文錢》被西影拍成電影拷貝發行全國,這些劇目成為商洛文化綠洲的品牌。
“這些人像的神態、著裝都是按照劇目還原的,作品取材于商洛的真實故事,榮獲了第三屆陜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多個獎項。”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周婉怡老師向小記者介紹了商洛花鼓《月亮光光》的由來及故事情節。跟隨周老師的步伐,小記者參觀了商洛花鼓樂器展示區、服飾展示區、代表劇目等多個區域,了解商洛花鼓歷史、音樂特點和各個劇目的演出、主創團隊。有的小記者做起了筆記,有的認真觀看展板并拍照留念。
參觀完展區,小記者繼續前往排練廳,了解戲曲演員幕后的故事。行云流水的水袖、左右晃動的帽翅、空中旋轉的手帕……11名演員在排練廳內給小記者表演了拿手絕活,引來全場喝彩。互動環節中,小記者踴躍嘗試各種戲曲道具。“水袖要擺動起來才好看,兩只手注意擺動的方向。”在專業演員的指導下,一名女生擺動起長長的袖子,學得有模有樣。幾名男生對帽翅很好奇,爭相戴在頭上左右晃搖,大家的學習熱情得到了老師的贊賞。
“做戲曲演員好辛苦,有些道具很重,經常要戴著演出練習,我們只看到他們光鮮的一面,卻不知道背后付出了這么多。”參觀結束時,小記者們仍然意猶未盡。他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不僅學到了戲曲文化知識,還學到了戲曲演員身上的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