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黃世策
巡山途中
黃世策帶領林場職工在山上植樹
本報記者 李小龍 王江波
五月的秦嶺山脈,樹木蔥蘢蓊郁,綠意盎然,層巒疊翠,風景優美。位于秦嶺東段的牛背梁海拔2800多米,號稱“天然氧吧”“城市之肺”。
在如畫美景背后,有一位林業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舍身忘我守護綠水青山。28年間,他始終堅守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線,巡山足跡遍布7個鎮辦26.51萬畝溝壑山頭,先后被評為商洛市“最美生態衛士”“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他就是柞水縣干佑河國有林場黨支部書記、副場長黃世策。
與山林結緣
一身迷彩服,勞保鞋上沾滿泥巴,手臂佩戴袖章,手上拿著望遠鏡,腰上別著行軍水壺,這是黃世策每天巡山的行頭。
黃世策所管護的干佑河國有林場是柞水縣國有林場中最大的一個,分布在大小十幾座山上,與藍田、長安等地相鄰,由于面廣、點散、路遠,人員流動復雜,工作難度較大。他除了每天巡山外,還肩負著森林防火、樹苗培育、病蟲害防治、防止盜伐等重任。
1994年4月,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黃世策被調入營盤國營林場工作。“剛進入林場,自己什么都不懂,但作為林業人,不管多困難,我都必須肩負起使命。由于林場人數少、面積大、路途遠,平時除了做一些瑣碎的工作外,很多時候也要和同事一起加入巡山的隊伍。”黃世策說,從那時起,他就與大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是林草專業出身,要把林業工作干好,就得繼續學習。和同事搭班巡邏時,他邊走邊請教,學習病蟲害的鑒別、樹木的分類、森林防火等,晚上還要挑燈夜讀,讓自己盡快掌握更多知識。就這樣,他在邊學邊干中不斷成長,成為一名真正的林業人。
20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在山里工作就更加艱苦,“天當房,地當床,涼水窩頭當干糧,天黑巖洞把身藏”是對當時的生活環境最生動的寫照。
“護林員是一個危險的工作,進山會遇見野獸,被樹枝戳傷也是常事。”黃世策的臉上、手臂和腳上都留有傷痕。健壯的野豬、手腕粗的蛇,甚至還有村民私自放置的捕獸夾,都讓他們的巡山之路危險重重。
“管護站點,需要24小時有人值班,那時候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白天巡山,晚上值守。”黃世策說。
當時林場巡山的工作基本上全靠兩條腿,很多人每天步行要走30多公里。“冬天白天時間短,很多時候早上天不亮就出發,很晚才回來。每天出發前就把中午飯做好,帶到路上吃;大部分時間吃面包,渴了就喝林間隨處可見的山泉水。”因為長期吃冷飯、干面包,胃病一直伴隨著黃世策。
憑借這樣的堅守和付出,1998年7月,黃世策被調往九間房國營林場擔任場長。
勇斗盜伐分子
如果把營盤鎮國有林場的生活用“艱苦”來形容,那么黃世策在九間房國營林場的生活就要用“危險”來形容。這里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更加艱難,最重要的是,這里也是盜伐分子非常活躍的地方。
1998年7月,黃世策剛剛上任,就和同事一頭扎進山林中。在山路上,看到一些地方散落的樹枝,撫摸著被盜伐分子砍斷的樹干,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破壞林木我不答應,柞水人民不會答應,我們的子孫后代更不會答應!”黃世策暗暗下定決心,“只要我當一天場長,就不會放松懲戒盜伐林木的行為。”
從此,黃世策每天除了巡山,空閑時間還會在林場周圍走訪,尋找盜伐林木的違法線索。經過數天走訪,黃世策弄清了違法人員的情況,原來是鄰縣有人經常翻山越嶺到這一帶盜伐林木。“鄰縣人員盜伐林木的規律很難掌握,我們沒有權限管理。”黃世策回憶道。面對這種情況,他和同事決定加強巡護力度,將與鄰縣接壤的地方作為重點巡查范圍。
不久,他和同事在巡護途中發現了李某一行6人的蹤跡,馬不停蹄地趕往現場,見李某等人正在盜伐林木。黃世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上前制止,盜伐分子手持斧頭、鋸子與他們對峙并進行威脅。“我當時只想保護好這里的一草一木,如果我們妥協了,他們以后會更加猖狂。”回想起當天的情景,黃世策的聲音依然斬釘截鐵。
盜伐分子看到黃世策毫無懼色,也不敢上前半步。僵持過程中,黃世策聯系到了最近的公安民警,將這伙人現場制服,打擊了盜伐分子的囂張氣焰,使林區及周邊的群眾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自此以后,黃世策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深深感染著身邊的工作人員。無論風霜雪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始終堅持每天巡護到位,不留任何死角,密林深處留下了他艱難行進的足跡。越是刮風下雨、越是嚴寒的日子,他越是要堅持巡護。
“天氣越是惡劣,犯罪分子盜伐木材、偷拉私運和亂捕濫獵的行為越頻繁,我們越要加強巡護,絕不能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黃世策時常告誡林場的工作人員。
正是因為黃世策用堅定的腳步丈量著轄區內的每一寸土地,用熾熱的情懷呵護著大大小小的每一片山林,數年間從未有森林火情或亂砍濫伐、亂捕濫獵案件發生。
樂做林區“活地圖”
2005年4月,黃世策從柞水縣最西邊的九間房國營林場調到最北邊的營盤國營林場擔任場長兼黨支部書記。
兩個林場的接續任職,黃世策跑遍了7個鎮辦26.51萬畝的秦嶺沿線國有森林資源,對這里的溝溝壑壑都了然于胸,被同志們譽為山間的“活地圖”。
“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其實林業人都是山間的‘活地圖’,我的很多同事比我更了解轄區的情況。”黃世策謙虛地解釋道。
贊譽多了,免不了有人會說閑話:“他就是一個傻子,不知圖個啥?”“拼了命干這些有啥用,整天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的。”
他從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覺得我的工作很光榮,雖然每天灰頭土臉,但是很值。看著每一棵樹都在大地上茁壯成長,我感覺就像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一樣。”黃世策說。
憑著保護森林資源就是保護綠色家園的堅定信念,黃世策一邊抓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工作,一邊抓生態修復和人工造林工作。在他的管護下,28年來轄區從未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由他親自參加設計實施的公益林建設面積達14.7萬畝。
秦嶺山高林密,幅員遼闊,其中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和秦嶺南坡沿線人員活動頻繁而復雜,森林防火工作任務艱巨。
每年進入防火期,特別是清明、春節、“五一”等重要時期,黃世策都要深入各工區、重點項目生產作業區、群眾密集區及公園游客游覽區等重點區域,大力宣傳森林防火知識,安排人員重點巡防、死看硬守,確保萬無一失,同時發動群眾懸掛防火宣傳標語,制作永久性標語牌和宣傳碑。
他還利用閑暇時間,搜集整理有關森林防火知識,編寫了《森林防火宣傳手冊》,在護林員和半專業撲火隊伍骨干力量中舉辦森林防火培訓班,提高了森林防火戰斗力。
有火必到現場
雖然管護的轄區內從來沒有發生火災,但每當遇到毗鄰區域發生火情時,黃世策總是“有火必到現場,親自指揮撲救”。
2015年農歷大年三十,黃世策正和家人一起準備年夜飯,突然傳來急促的手機鈴聲。看到是同事打來的電話,黃世策預感到情況不妙。
電話那頭,是同樣焦急的聲音:“黃場長,林場鄰村的什家灣發生了森林火災,有蔓延到林場的風險。”
“通知大家集合,帶上工具,我們去什家灣,快!”連給家人說聲抱歉的時間都沒有,黃世策轉身拿上外套,開上車朝什家灣奔去。
到達現場后,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他不顧個人安危,帶頭沖進火場。
在黃世策和同事以及消防人員的努力下,經過近一天時間的奮戰,山火被徹底撲滅。從火線上下來的他,灰頭灰臉,狼狽不堪。
“還好,我們成功了。”看著熄滅的山火,黃世策長舒一口氣,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2017年4月初,毗鄰的鎮安縣黑窯溝溝垴發生了森林火災,形勢非常嚴峻。得到消息后,黃世策握著剛做完腰椎手術的妻子的手,眼含淚水說道:“現在情況緊急,我不能照顧你,等我處理完,一定回來好好陪你。”說著,再次向火場奔去。
由于黑窯溝溝垴不通車,黃世策和場區的職工一道步行六七公里爬到山上,協助撲火。
“火情就是命令,不分地界都應撲救。我當時心里唯一想的就是這個。”
次日拂曉,林火滅了,森林保住了,黃世策卻累倒了。
“他總是這樣,舍小家顧大家,一次又一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著秦嶺的山山水水。”黃世策的一位同事說,“也正因為他這樣的付出和堅守,柞水的林業生態成了一張亮麗的名片。”
“干林業苦不苦?”記者問道。
“苦!”黃世策回答道,“但是,如果沒有林業人的苦,哪來的山青水碧天藍?”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行了應盡的職責,組織給予我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和商洛市‘最美生態衛士’的榮譽稱號,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繼續弘揚塞罕壩精神,更加堅定地履行好保護森林資源、保護大秦嶺的神圣職責。”黃世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