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臘肉
風干臘肉
柿子酒
張全東和申艷艷盤點收入
制作臘魚
晾曬醬豆
2月12日,農歷正月廿二。一年之中繁忙的銷售旺季剛剛結束,9時許,在商州區城關街道付村的商洛市瑞德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特產品展廳里,負責人張全東和妻子申艷艷正忙著盤點春節前后的銷售情況。
張全東和申艷艷一邊對賬,一邊計算,臉上樂開了花:一個春節營業額近300萬元。
“從去年11月開始準備制作臘味產品,我們兩口子沒有一天能按時吃上飯。正月十五以后,我們才真正休息了幾天。春節前,全東出門送貨,我一邊管理店里10多個人做銷售,一邊還要操心他路上的安全。”申艷艷嘆了口氣,停下按計算器的手,揉了揉太陽穴。
“做農產品就是這樣,傳統的柿子酒、臘肉、臘魚,還有醬豆制作步驟和時間缺一不可,在旺季每天6點起來,調整臘肉熏制位置,翻缸里腌制的肉,再送貨銷售。到了晚上拌制醬豆,為熏肉房里添柴加火,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3點左右才休息。大年三十準備中午12點停業休息,結果直到下午3點送走最后一批顧客、發完最后一個快遞后,才回家吃團圓飯。”望著盤點下來的數字,張全東道出了其中的辛苦。
臘肉是我市過年的傳統美食,每到寒冬臘月,許多農戶都會將年豬鮮肉用食鹽腌制,做成臘肉、香腸,那煙熏火燎的記憶,才是過年的味道。張全東主要經營、制作傳統柿子酒、臘味、粉條、掛面等商洛當地的特色農產品。每年進入冬季,天氣最適合風干制作臘味,也是張全東最忙碌的時候。
張全東說:“我出售的臘肉采用傳統的制作方法,選用商洛當地土豬肉,用鹽、花椒等配料,腌制過程中多次翻肉并噴上高度白酒提香,將鮮肉腌上20多天以后,起缸晾曬一天,再進熏房。進熏房以后要熏7天時間,這樣的傳統臘肉,才算制作完成。”
張全東今年50歲,老家在山陽縣小河口鎮,20多年前到商州定居成家立業。他十五六歲就跟著父輩學做臘肉,每年都要做些臘肉以備過年。張全東說:“咱做的這個味道,是小時候最想吃的東西,也是兒時吃不上的東西,我現在把它做出來,想通過傳承手工制作,把咱商洛的農特產品賣向全國。”
張全東介紹,春節前他家露臺上、院子里到處掛滿臘肉,有熏制的、有自然風干的,有麻辣的、有五香的,做法不同,口感風味也不一樣,傳統的農家臘肉已經被他開發成了不同的特色產品。春節前后,臘肉成為供不應求的特色年貨,最多的時候一天他要向西安運送3貨車的臘味,價值20多萬元。
張全東說:“截至元宵節前,盤點的銷售額近300萬元。去年11月開始到春節前做了200多頭豬的臘味產品,還有1噸多臘魚,500多斤醬豆,還有洋芋粉條、掛面和柿子酒。通過線上線下一起銷售,銷售額比上年漲了一倍。”
張全東出生在農村,從小日子苦,只有過年才能吃到臘肉,這也成了他兒時的美好記憶。如今生活好了,他傳承了父輩的老手藝,用商洛農家土豬肉制作商洛傳統美食,不僅成就了舌尖上的美味,也飽含濃濃的鄉愁。
張全東說:“做臘肉是商洛的一個傳統習俗,也代表年的味道,更代表著游子在外對家鄉的那一份鄉愁。為了將商洛傳統的制作工藝傳承下去,我計劃在2023年開始籌建‘兩館四坊’,分別是農特產品展覽館、傳統制作工藝體驗館和酒坊、臘肉坊、掛面坊、粉條坊。采取線上直播和線下銷售同步聯動的方式,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傳統美食的制作過程,更好地傳承、宣傳和推廣商洛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