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洛市第八屆道德模范王凌云
本報記者 南 璽
“吃苦耐勞,潛心鉆研。”是商洛農業工作者對王凌云的評價。日常工作中,只見她穿梭在各個農業點,察看農作物的長勢情況,指導當地的農業耕種、培訓和科研等工作……“農作物好不好,要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加工,聽王凌云的一準沒錯!”這是農民對她最真的肯定。
1995年,懷揣著對農業的熱愛,王凌云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發酵工程專業學習。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商洛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花卉、綠化苗研究試驗示范工作。因工作業績突出,2008年王凌云任商洛市蠶果站副站長,2020年5月任商洛市蠶果站站長,2021年6月任商洛市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指導中心主任。她從事農業科技工作20多年來,為農民科技致富默默奉獻,她不是農民,卻是農民的貼心人。
王凌云深入茶園,引進龍井43、安吉白、奶白茶等30多個新品種,開發研制綠茶、白茶、紅茶等6類茶產品,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和實際結合,開展山地茶園健康栽培、茶園土壤環境調控、富硒茶標準化生產、多元組合協同誘捕、茶葉高質化加工等工作,助推全市發展茶葉面積達57萬畝,總產值17.6億元,幫助茶農增收1500萬元。她帶領團隊開展了“陜西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以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為突破口,為全市乃至全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多年來,她不僅活躍在田間地頭,還潛心鉆研,結合商洛農業發展實際,為三農謀求發展。她帶頭實施“陜西省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促進商洛瓜菜、生豬等9大類主導產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144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平均年新增純收益38.8萬元;主持的“中國櫻桃嫁接改良”與“大櫻桃新品種引進與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引進大櫻桃新品種12個;她還組織線上線下共培訓農業技術人員2.6萬多人……有耕耘就有收獲,在她的帶領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王凌云先后獲得省科技成果獎、農業技術推廣獎4項、市科技成果獎1項,獲得“陜西省優秀科技特派員”“陜西省一村一品工作先進個人”“陜西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技能大賽(果業類)個人二等獎”“第二屆陜西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省園藝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提到這些榮譽,她總是說,這是靠大家的支持與厚愛才有的榮譽。
二十多年來,王凌云通過不斷努力,讓商洛的果業從小到大,茶業從弱到強,休閑農業從粗到精,農業產業鏈由面朝黃土背朝天,向現代化、科技化、高效化進行發展,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如何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營銷,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一直以來,她將農業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學農、務農、助農、惠農;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名字,壯志凌云、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