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洛市第八屆道德模范陳秋生、黨英存
本報記者 黨率航 王江波
他們在風華正茂的年齡參軍奔赴前線,退伍后帶著戰場上的“生死約定”,把信守承諾寫進生命的歷程,把無怨無悔刻在平凡的世界,用37年的執著與堅守,照顧著與自己并無血緣關系的“爸媽”。
戰場上的“生死約定”
今年58歲的黨英存和57歲的陳秋生是洛南縣景村鎮人,1983年10月,黨英存、陳秋生和向新平一同應征入伍,被分配到某部服役。“當時我們都在一營,新平在一營二連,英存在一營一連,我在機炮連。”陳秋生回憶說。
1984年初,在云南邊境老山高地30公里的一處基地內,陳秋生、黨英存、向新平所在的部隊正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實戰訓練。一天午后時分,難以入睡的陳秋生、黨英存和向新平三個同鄉戰友聚在一起,相對而視卻不愿說什么。陳秋生還依稀記得那天的情形:“云南邊境叢林密集,中午火辣辣的太陽曬得每個戰士都汗流浹背,當時我們都只有十七八歲,面對即將前往的戰場,不知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去和家人團聚……心里越想情緒越低落。”
三個人對視許久后,向新平打破了沉寂:“有打仗就會有犧牲,我們心里放不下的都是家中的父母,我提議我們訂個‘生死約定’,不管最后誰活著回去,都要替犧牲的人盡孝,照顧好對方的父母,為他們養老送終!”
“好!”說著,向新平、黨英存、陳秋生伸出雙手疊加在一起:“無論誰犧牲了,他的父母都是我們的父母!”剛才還有些低落的情緒在互相的承諾中開始高漲起來。
叢林戰術強訓結束后,部隊的編制進行重新調整,原來在一個連隊的戰友,被編制到所需建制連隊。陳秋生所在的團共三個營進入戰備狀態,二營和三營正面潛伏,一營共五個連,肩負迂回穿插任務。陳秋生分配在一營機槍連,黨英存和向新平分別被分配到步兵連和炮兵連。
1984年4月26日晚,部隊急行至老山腳下陣地。28日部隊下達自衛還擊作戰命令。5點56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老山高地發起總攻。“那次戰斗從早上五點多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左右,我們營主要負責迂回穿插任務,全營犧牲了一百多人,新平是被炮彈炸傷后失血過多犧牲的。”陳秋生說著,淚水已經在眼眶里打轉。
退伍后的“使命擔當”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盡管那場殘酷的戰斗已經過去了近四十年,但是黨英存、陳秋生回想起向新平在他們面前倒下的那一幕,依然無法釋懷。
“死去的人是為活著的人而死去,活著的人要為死去的人而活著。”作為戰場上的幸存者,黨英存、陳秋生決定信守戰場上的“生死約定”,要為死去的人好好活著,幫向新平完成心愿,履行自己許下的諾言。
1985年10月17日,黨英存和陳秋生退伍回到家鄉后,他們沒有第一時間回家,而是先去拜訪了向新平的父母。
在看到黨英存和陳秋生的那一刻,向新平的母親付香娃放聲大哭,仿佛看到了自己犧牲的兒子一般。陳秋生的心頭萬般滋味,他們拉著向新平的父母的雙手鄭重地說“以后,你們就把我們當兒子吧!”那一天,他們與兩位老人都哭成了淚人。
黨英存、陳秋生肯定不會想到,為著這一句簡單的承諾,一個“生死約定”,他們和向新平父母的這份相守,一晃就是37年。
37年里,他們堅持替犧牲的向新平盡孝,先后做過糧站工作人員、失過業、也創過業。但是不管平日工作再忙,他們都會經常去看望向新平父母,陪他們說話,幫忙添置家當。夏天蚊蟲多,就給老人帶去涼席蚊帳;逢年過節,就帶老人家去買衣服;家里燈泡不亮了,就幫老人換;老人過生日,就送去蛋糕。即使是在他們自己最艱難的時候,也始終沒有忘記當初的約定,在外人眼里,他們與向新平父母早已成了“一家人”。
三十七載“敦愛篤行”
退伍返鄉后,黨英存、陳秋生被安置在景村糧站工作,五年后,由于體制改革,糧站裁減員工,他們相繼下崗。為了給單位減輕負擔,他們主動申請回到家里,開始了自主創業。
陳秋生用自己積攢的錢,購買了一輛三輪車,靠販賣小百貨為生,黨英存則貸款買了一輛拖拉機,靠運輸維持生計。雖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是每年農忙時節,他們都像事先約好了一樣,準時來到向新平家里幫老人收割麥子,直到把老人家的麥子收好了,他們才回去給自己家里幫忙。
后來,黨英存、陳秋生相繼結婚生子,但他們堅持照顧兩位老人的行動始終沒有停歇。“我們兩家與兩位老人的家離得不遠,誰要是忙的顧不上了,就通知另一個去照顧老人。”陳秋生說道。久而久之,他們的妻子和孩子也時常利用閑暇時間去照顧兩位老人。
有幾年里,為了幫老人收麥子,黨英存自己家兩畝麥子爛在了地里。當時村里有人說他們兩個傻得很,他們并沒有因為別人的質疑而放棄,只是給家人解釋道:“我們和新平是生死戰友,他不在了,照顧他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照顧他的家人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事情。”
隨著向新平的父母年歲增大,他們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為了能實現老人在有生之年看望兒子的愿望,陳秋生和黨英存陪伴兩位老人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園。
2012年4月28日,天有點陰,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園,黨英存和陳秋生手捧白菊,攙扶著向新平父母,來到他們兒子的墓前。在周圍挺拔的蒼松翠柏注視下,老人雙手顫抖地撫摸著墓碑,嘴里喃喃地說:“兒子,媽和爸想你了,今天來看你了,這可能是媽最后一次來看你了。這些年有秋生、英存這兩個兒子照顧我們,我們過得好著呢。”
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發自內心的表白讓黨英存和陳秋生流下了悲痛的淚水,同時他們也為這些年的堅守感到欣慰。“我想,如果百年之后在地下遇到新平,我們能挺直腰桿對他說:新平,之前答應你的事,我們做到了!”陳秋生說。
春去秋來幾十載,黨英存、陳秋生的人生角色數度轉換,但他從沒淡忘當初的諾言,心里時刻裝著兩位老人。如今,向新平的父親已經離世,他的母親已經80多歲。
“我們的戰友為國家犧牲了,長眠在祖國南疆,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這幾十年,我們始終從未忘記承諾,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和英存將繼續踐行我們的承諾,繼續完成我們的約定,讓烈士的老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陳秋生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