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亮 肖云
鄭彬正在做紅豆糊湯,這是他百吃不厭的飯。
鄭彬向魚勇和張斐演示拍攝打糍粑的角度
“我覺得第一個景還是要用空鏡頭……”
“不不不,我覺得必須是有人出現,畫面才更生動。”
“漂亮,這個過肩鏡用得好!”
山坳里,3個年輕人聚在一起,時而眉頭緊皺,時而充滿歡喜,他們一邊拍攝一邊討論著。
“我是刷到鄭彬拍的視頻,感覺非常專業,主動找到
他來學習的。”其中一個叫魚勇的說。
“跟鄭彬學了差不多兩個月了,雖然沒叫過老師,但從心里服他。”張斐說完,轉頭笑著看了一眼旁邊的鄭彬。
近一兩個月,時常刷抖音的商洛人可能都會刷到鄭彬創建的“南山引龍人”的賬號,清新自然的農家風景,傳統純樸的生活方式,視頻開頭一句濃濃的鄉音“大,吃飯咧!”將大家帶入當地的特色美食洋芋糍粑、糊湯、酸菜中,讓無數城市人向往,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作品平均瀏覽量達到20多萬,點贊量數千乃至上萬個。
熱愛從回到家鄉的一刻開始
鄭彬,90后,在外打拼10多年,經過不斷探索學習,從一名銷售員成長為公司的產品運營總監、培訓講師。今年4月,因父親生病,回到老家商州區三岔河鎮引龍寺村,照顧父親之余,拍拍家鄉的美景,上傳到抖音號中,一時間很多人點贊關注。
“我父親已經70多歲,去年住了3次醫院,今年4月又一次住院,出院后我發現父親身邊離不開人,就想著在家照顧一段時間。我母親去世得早,家中姊妹5人,4個姐姐都已出嫁,這份責任必須由我承擔。”鄭彬說。
對于很多山里娃而言,家鄉是小時候拼命想逃離的地方,鄭彬也不例外。他的記憶中,老家是貧瘠的。每年春節回來都是步履匆匆,從未好好感受過家鄉的變化。這次回來之后,鄭彬發現家鄉發生了很大變化,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境也發生了改變,與城市的喧鬧相比,他更愿意待在這個讓自己心變得沉靜的地方。
“當我繞著山頂走了一圈,發現我的家鄉很美,山青水綠、空氣清新,一座座石板房古樸自然,一聲聲蟲鳴鳥叫悅耳動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鄭彬說,走在鄉間,他時常會嘴角上揚。他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穿著布鞋,做著喜歡吃的洋芋糊湯、腌酸菜,感覺到非常踏實。“與之前的生活狀態差別很大。以前連著好多年,一年300多天住在酒店,內心很浮躁,想追求的東西太多,不知足也不快樂。回到家鄉后,沉醉在家鄉的美景里,真正讓心與大自然貼合,突然就明白了這么多年究竟想要追尋的是什么。”鄭彬說。
在熱愛中與抖音結緣照顧父親之余,鄭彬最喜歡做的就是拍拍家鄉的美景,上傳到抖音。令他沒想到的是,網友非常喜歡他拍的視頻,不時會留言:“兄弟,多拍一些農村的生活。”“在外打工的游子表示很思念家鄉,希望多拍。”這些話語,給了他莫大的鼓勵。
他還會拍一些鄉村老人的日常,想讓在外闖蕩的兒女能夠看到他們。他也拍村里的石板房、祠堂,在視頻中傳播家鄉的客家文化。他想通過這些滲透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視頻,為在外打拼的人帶去一分安慰,一種溫暖的力量。“非常熱愛,特別是把視頻剪輯好回看時,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鄭彬笑著說。
為了提高視頻的拍攝質量,鄭彬關注了一些做此類視頻比較成功的號,學習人家的拍攝手法和運鏡。他還在網上學習一些視頻拍攝的課程,學習專業的拍攝技巧,并不斷地實踐摸索,用不同的角度拍攝同一個場景,最終挑選出最好的呈現方式。
“那時心里已經產生了一個想法,想把賬號打造成一個宣傳家鄉的‘三農’賬號,記錄家鄉的美景、美食、鄉俗文化,把家鄉美好的一面展示給更多的人。”他說。
在不斷學習探索的過程中,鄭彬發現,有故事情節或人物出鏡的視頻比純景物的視頻更容易獲得關注。他開始嘗試著用自拍桿拍自己參與的一些生活場景,比如放羊、做飯、做農活等,拍了多次后卻發現這樣很費力,一個鏡頭可能要拍一二十遍,關鍵在角度的呈現上有很多限制,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
成立團隊堅定拍攝方向
正當鄭彬發愁一個人拍攝的局限性時,很多人聯系到他,希望與他合作。了解到對方大都是娛樂主播,與自己的發展目標不同,鄭彬一一婉言拒絕。被拒絕的人中就有魚勇和張斐。
“我喜歡唱歌,經常在抖音上發一些唱歌的視頻,有一次看到鄭彬發的視頻,覺得他咋那么有才,把我的家鄉拍得這么美,就想跟他學習,給他發了私信,他沒回。”張斐笑著說。
“我跟張斐差不多,給他發了私信,結果他回復的是賽道不同。”魚勇說。
二人沒有放棄,通過多方打聽找到鄭彬,當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見面之后,發現張斐雖然大大咧咧但很誠懇,性格直爽,而且意志堅定,表示她無論多辛苦都會堅持。魚勇之前做過廚師,可以在美食拍攝中給予很多指導。最重要的是我們住得不遠,時間都很充裕。”鄭彬介紹說。
三人一拍即合。共同協商后,決定先期以打造“南山引龍人”賬號為主,以張斐的“鄉味菲姐”和魚勇的“念鄉農人魚兒”為輔,相互協作拍攝。
“鄭彬非常嚴格,剛開始學時,我經常被他批評。”張斐說。
“他們拍視頻老愛晃,一晃我就想說,加上他們對拍攝手法一竅不通,完全沒有鏡頭感。”鄭彬直言。
鄭彬除了帶他們白天練習拍攝技巧外,還要求他們堅持觀看一些大V賬號,對標類似賬號發布的視頻,學習別人的拍攝手法和角度,練習剪輯技巧。
“我們成立團隊至今有兩個月了,前一個月主要是練習和配合,近一個月主要拍攝的都是冬日家鄉的特色美食,比如做腌菜、柿餅、洋芋糊湯、燴菜等。”鄭彬說,“如今我們的視頻越拍越成熟了,很多粉絲表示,看了視頻很治愈,內心很平靜,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我們也覺得很有意義。”
在全力以赴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藍天白云下,五六座石板房靜靜地矗立在山間,明媚的陽光透過柿樹灑在院落里,主人正將剛洗好的蘑菇晾曬在席子上,紅艷艷的辣椒串閃著金光,時不時傳來幾聲鳥叫、犬吠聲,到處散發著農家院落古樸、自然地氣息。這兒,正是鄭彬他們的拍攝地點。
遠景、中景、近景,空鏡頭,每一個要表達的內容都要有不同的拍攝角度,為了呈現出他們眼里的“精品”,在沒有無人機、三腳架,設備只有一部手機的情況下,他們一會兒趴到地上,一會兒上到房頂,一會躋身樹杈,一點點地積累著所需要的素材。
11月15日這天,他們要拍攝的主題是“做洋芋糍粑”。早上8點,3人準時碰面,隨即投入拍攝。
“大,你把籠提過來,我們先在院子拍。”只見鄭彬和父親坐在門口,兩人開始了第一道工序:刮土豆。
鄭彬和父親是這期視頻的“主演”,他還兼職“導演”,張斐負責拍攝。“你把手機再拿低一點,對對,仰拍。”鄭彬邊刮土豆邊對張斐說。
刮土豆、洗土豆、蒸土豆,每一道程序都要取鏡頭,為了呈現出兒時記憶中的場景,在打糍粑前,鄭彬還專門從鄰家挑了幾擔水,把一個廢棄院子里好久沒用過的碾盤洗了又洗,準備在此打糍粑。
3個年輕人因為沒有經驗,打了近1個小時,仍跟鄭父口中描述的糍粑有差距。實在揮不動榔頭了,就你20下,我20下,換著來。額頭出了汗,力氣也幾乎用完了,糍粑仍然沒成形。于是,他們叫來鄰居家的大嬸指導,大嬸給出的答復是:“再堅持打一會兒,拉起來很細的絲就成了。”于是,3個人又接著打,直到陽光從院子已經回到半山腰,糍粑漸漸才成形。
“以前沒干過農活,但為了呈現一個成功的作品,就只能堅持啊。”鄭彬擦了一下汗,笑笑說。
最后一個鏡頭拍完已是下午4點多。
記者跟隨他們參與了打洋芋糍粑的全過程,體驗了挑水、曬蘑菇、夾柿子、做豆子糊湯等多彩的鄉村生活。
“一個兩三分鐘的視頻,有時候要拍四五百個鏡頭,再加上剪輯,一天時間都很緊張。”鄭彬坦言,做視頻的過程很辛苦,但他一定會堅持下去。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全力以赴去做一件熱愛的事,認真感悟和享受這個過程。”鄭彬說。
同時,鄭彬也期望通過他的故事,呼吁更多的年輕人回家創業,為家鄉的發展作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