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陳小平)近日,柞水縣環境監測站順利通過省級環境監測資質認證。至此,全市8個環境監測站(1個市級環境監測站和7個縣級環境監測站)全部取得環境監測資質證書,我市實現了環境監測資質認證全覆蓋,各縣區都具備了環境監測能力,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目標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全市環境監測能力大幅提升,環境監測工作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市政府印發了《推進商洛市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方案》,縣區政府制定了具體工作措施,劃撥了監測實驗室用房;市委組織部門為市環境監測站配備了一名副縣級監測站長;市委編辦多次專題調研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全市生態環境監測人員編制由105名增加到135名;市人社部門先后招錄33名監測人員,引進高學歷人員13名;市、縣區財政部門每年將國家生態轉移支付資金5%用于環境監測能力建設(2021年4222萬元);市市場監管局領導和專家多次深入環境監測站,指導環境監測資質認證工作,商州、丹鳳、商南、山陽、柞水環境監測站首次取得了監測資質,鎮安縣環境監測站通過了資質復查換證。
市生態環境局出臺了《商洛市“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規劃》《2022年商洛市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實施方案》《商洛市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績效評估辦法》《商洛市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評估指南》《商洛市生態環境監測檢驗檢測技術能手管理辦法》,全市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市縣聯動,環境監測能力全面提升,全市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由124臺增加至654臺,實驗室面積由1356平方米增加至7130平方米;配置了ICP-MS應急監測和揮發性有機物走航車,在丹江流域建立兩套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設置16個預警監測斷面,初步建成流域預警應急監測體系,常態化開展重點流域應急監測演練工作。市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從四大類75項75個參數,擴展到十大類207項585個參數,7縣區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達到530個項目,考取1601個項目上崗證,市、縣區環境監測站年均出具監測數據28256個,出具監測報告238份,全面完成環境空氣、水和廢水等八大類20項例行及專項監測任務。
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21年全省環境監測工作交流會在商洛召開,全市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在省生態環境廳首次考核中為“優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