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蝶
小組活動上,李艷艷(中)教“娃”認識顏色。
成人禮
益智游戲
生活技能培養
9月27日上午,秋雨淅瀝。在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李艷艷正和“娃們”做小組活動。“娃們”是李艷艷與這里的其他員工給智障人士所取的昵稱。
記者一進教室的大門,就有一個穿著格子襯衣、眼睛大大的男生站起來,熱情地走到記者跟前,不說一句話,把記者迎進教室。走到小組活動的大桌子旁邊,記者才驚訝地發現,這些李艷艷嘴里親切地叫著的“娃們”,年齡參差不齊,有好幾個看起來已經很大了。“我們這里最大的‘娃’,已經快50歲了,最小的才15歲。”李艷艷看出了記者的心思,趕忙在一旁解釋道。
“娃們”圍著大桌子,正埋頭認真地在紙上寫字。能明顯地看出,他們的智力與一般人相比有所欠缺,但他們都很熱情,寫一寫字,會停下筆,好奇地看著李艷艷和記者交流。
李艷艷2012年9月就到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來了。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的她,本意是來當一名藝術調理老師,沒想到因為表現較好,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讓她去西安學習了一個月,又默默地考核了兩個月,于2013年5月將負責人的重任交給了她。“那時候太年輕,真是無知者無畏啊!換成現在的話,我肯定覺得自己干不了,要好好考慮一下。”回憶起當年,李艷艷很認真地說。
李艷艷說的,是發自肺腑的心里話。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是一個民辦非企業的社會服務組織,由商洛市殘疾人聯合會與西安慧靈智障人士服務工作站于2011年7月合作成立,致力于在商洛地區推動智障人士社區化服務理念,關注智障人士的生存與發展,運用豐富的社區資源,為智障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使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幫助他們建立、發展與個人、家庭、社區之間的良好關系,使他們能真正地融入社區,享受應有的生活樂趣和平等的權利。李艷艷從正式接手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起,歷經9年多才將其發展成為在市殘聯6樓有一個日間照料中心、在大趙峪有一個長期進行托養服務的農場、專門為15歲以上智障人士提供社區化服務的活動基地。由于社會服務組織在工作人員、資金等方面的欠缺,她經歷的艱辛可想而知。
2015年,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申請了一個中央財政項目,得以為中心的“娃們”減免了長達一年的部分服務費。等到該項目到期,需要恢復正常服務費的時候,很多家長表示不能接受,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娃”。由此造成的影響是,2018年一整年,李艷艷都只能為工作人員發放最低的基本工資。尤其是2018年七八月間,情況特別艱難,服務中心到了一個很難解困的瓶頸期,工作人員也隨之流失。為了緩解困境,李艷艷以身作則,帶頭一個人身兼數職。隨后,又在西安慧靈的指導下,嘗試做托養服務。她暫借西安慧靈的資金,在大趙峪租了一個有兩層半小樓的院子,供托養的“娃們”居住,院子后面是一畝地左右的農場,供“娃們”種菜、澆水、拔草、采摘果實,進行農療。也算因禍得福,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現在已經有西安、安康、鄭州等地的家長將“娃們”送來托養,甚至在此處過年。
“娃們”因為智力殘障,很多還伴隨著癲癇的風險。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以一當二,解決人員短缺問題的同時,也學習基本的醫療等知識,全心全力照顧“娃們”,與“娃們”建立起了極為深厚的感情。這里的“娃們”有小組活動,學習看圖認字、簡單計算、安全防護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外出活動,如在馬路上學習辨認紅綠燈等;有節日里的聯歡活動以及各類拓展活動,比如去丹鳳棣花等地舉辦夏令營等;有屬于“娃們”的成人禮,即在年滿18周歲的當天,為“娃”穿上正規的禮服,教“娃”進行宣誓,牢記未來作為成年人應該擔當的責任等。
李艷艷與中心的工作人員交談時滿面春風,提起發生在每個“娃”身上的故事更是如數家珍。“社會組織的生命力有時候是很脆弱的,我身為商洛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一直都如履薄冰。盡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我們的服務人數能夠逐步增加,我們的工作人員能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服務工作,把這個‘學員喜歡、家長放心’的服務中心越辦越好,與我們的‘娃們’一起維護好這個共同的‘家’。”望著窗外的細雨,她的眼里有希望,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