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商洛訊(崔登明 劉勇朝)2015年,商洛市殘聯辦公室主任王建軍,被組織派駐到洛南縣寺耳鎮伍仙村任第一書記。從此以后,王建軍就把伍仙村作為自己的新崗位,抓班子帶隊伍、抓產業促發展、抓項目建設施,使伍仙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俯下身子干實事
伍仙村班子看來起是一個強班子,但班子成員缺乏系統學習、思想觀念陳舊。他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三會一課"為載體,給村干部上黨課、講政策,讓村干部變換思想觀念,形成一個思想先進、視野開闊的領導集體。
通過快兩年時間的工作實踐,他對村班子有了新的認識,就建議鎮黨委對村班子進行了調整,從村干部的個性和能力上進一步優化村班子結構。由于他積極肯干又有能力,曾在鄉鎮擔任領導,被推選為"伍仙村脫貧攻堅"支部書記。
他注重黨員和致富能人的培養,讓黨員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發展成黨員。劉喜奎是伍仙村一名普通黨員,王建軍引導劉喜奎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牽頭成立黃花菜專業合作社,組織86戶群眾和村集體入股經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被評選為"省級勞動模范"。
王建軍也是52歲的人了,早年車禍致殘,現患腎病綜合癥和3級高血壓等病,經常提著大包小包的藥還堅持駐村工作。尤學軍和劉彩榮是王建軍包扶的貧困戶。尤學軍一家4口3個殘疾人,以前靠尤學軍打零工維持家里生活,現在成為合作社股東,由村上代養中華土蜂。劉彩榮則因丈夫早年去世常年上訪,家庭日子也過的不好,現在種植了1畝杭白菊,兒子買輛卡車做起了生意。
解決難題敢擔當
修路的資金從哪兒來,王建軍自己也沒底。從群眾對修路的急切神情中,他幾經考慮,還是先動工修路再想資金問題。他與大家商量時,大家的畏難情緒一下子就彌漫了起來。他看出大家的顧慮,說到:"修路是你們的,我和單位來解決資金問題。"
2015年和2016年,從財政部門和扶貧部門爭取資金200萬元,修整拓寬路基和水泥硬化了通組路10.3公里。2017年,爭取國開行專項資金178萬元,修整拓寬路基和水泥硬化了通組路8.4公里。
三丈溝、香神溝和芋園溝的大多數群眾居住分散,群眾出行不方便,急需修整拓寬方便群眾出行。經過實際測算,新修4.9公里路和1座橋,需20萬元資金,再次面臨籌資這一難題。此時,王建軍還是那句話,"你們先動工修路,我和單位解決資金問題。"他所在的市殘聯便出資15萬元,市慈善協會也支持5萬元資金。
2017年,全村改造土坯房595座、水泥硬化入戶路506戶、修建文化廣場3個、觀景橋1座,安裝路燈115盞。伍仙村土坯房變白變凈了,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了,休閑廣場建成有了小微景觀,群眾集中居住地路燈明亮了,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改觀。
幫助群眾早脫貧
依據伍仙村實際情況,他提出傳統產業必須要擴量提質增效,實施一戶一畝核桃園、一戶一畝中藥材、一戶一人搞勞務的"311"傳統產業工程。組織群眾栽植和科管核桃樹1.5萬多棵,種植豬苓等中藥材523畝,常年有610名群眾外出務工。
王建軍注重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在渭南市潼關縣代字營鎮東馬村的會議室和田間地頭,他和伍仙村62名參觀學習的群眾一道興致勃勃地聽著講解。組織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25名人員,前往山陽縣高壩店鎮雙寨村參觀學習中華土蜂養殖,到丹鳳縣武關鎮南坪村參觀學習公司與合作社帶動群眾脫貧模式。
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三變+農戶"發展模式,成立了伍仙村江華黃花菜專業合作社,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盈余分紅的管理機制,確定了"6211"盈余分配方式,即60%按照股金份額分紅,20%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10%作為村級集體發展基金,10%作為產業風險防控基金。
2017年,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賃和群眾自種等形式種植黃花菜220畝,套種油葵200畝。他單位出資18萬元,購買中華土蜂200箱,建大棚10個投放菌棒1萬袋。鼓勵西莊組在外創業能人尤選民,回家帶領群眾種植杭白菊6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