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拉拉在條件簡陋的房屋內縫制衣服
20多年來,1000多人得到了她的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在她的幫助下免費學會了縫紉、刺繡等實用技術,先后走上了富裕路。她,就是被稱作“商洛好人”的商州區東關村村民王拉拉。
借錢創業 成了致富帶頭人
今年已經53歲的王拉拉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身為孤兒的她,時刻銘記著養父母“當個好人,自強自立”的教導。“我是個孤兒,是社會和養父母給了我新生,別人對我好,我更要對別人好,所以我也要回報這個社會。”
1979年,王拉拉嫁到商州區東關村,那時,她背著丈夫偷偷到針織廠去學技術,隨后,其用借來的5000元錢購買了兩臺縫紉機和一些布料,辦起了縫紉鋪進行加工銷售,因為勤勞能吃苦,生意越來越紅火。
后來,她又購置了5臺機子,并招收了20名婦女,年加工4萬多件成衣,利潤相當可觀,不僅還清了借債,還蓋起了兩層樓房,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賠錢幫人曾被當成“神經病”
1996年,為了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改善家庭生活狀況,她吸收了40多名殘疾人和下崗職工,同年年底,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社會福利針織廠,開始了她幫助殘疾人的道路。
一個智力正常、四肢齊全的健康人,要想學會縫紉這門技術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更何況王拉拉幫助的都是殘疾人,甚至還有精神病患者。“才開始學,要手把手給他們教,稍不注意就把布料剪壞了。路遠的,還要管吃管住,直到他們學會為止。”
為了解決廠內殘疾人的實際困難,王拉拉改進生產辦法,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學會的就讓把布料帶回家去做,完成后來廠交成品,這種靈活的形式深受大家歡迎。王拉拉說,她也記不清究竟有多少殘疾人來廠里干過,但她手把手教會的至少在200人以上。
因為是賠錢教殘疾人學技術,王拉拉的這種做法家人并不理解,外人甚至稱她是“傻子”、“神經病”,但這些冷嘲熱諷并沒有阻擋她幫扶殘疾人的信念。
“我不圖大家回報我”
陳塬西河村村民王改霞患有精神病,發病時,王拉拉掏錢給她看病,治好了又接回廠里教技術,在王拉拉的精心照顧下,王改霞的病情逐年好轉,而且學會了技術后收入有了保障。殘疾人劉義山的妻子和孩子無業,家庭生活異常困難,王拉拉知道后,主動找上門教他學技術。現在,劉義山自己開了家縫紉店,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每每有人羨慕他家的生活時,他總是說:“要不是拉拉姐對我的幫助,我也沒有今天。”
五四村村民陳亞妮雙腿殘疾,王拉拉把她接到廠里負責看管物品,管吃管住外還每月給數百元工資,使其家庭生活得以改善……王拉拉告訴記者:“我不圖大家回報我什么,看到他們學會技術,自己能照顧自己了,我心里感到格外高興,格外欣慰。”王拉拉說,養父母和丈夫相繼去世了,一雙兒女都已成家就業,她現在沒有拖累和負擔了,眼下就是專心把她扶貧幫殘的事業干好,盡可能多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西安晚報 張紅中 張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