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常常引用詩詞來傳達深意、抒發情懷、啟迪思考,精練的語句承載著治國理政的思想。本書對這些詩詞名句展開“延伸閱讀”和“詩詞釋義”,帶讀者感受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臧永清(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
"> 《習近平引用詩詞釋讀》:本書編寫組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常常引用詩詞來傳達深意、抒發情懷、啟迪思考,精練的語句承載著治國理政的思想。本書對這些詩詞名句展開“延伸閱讀”和“詩詞釋義”,帶讀者感受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臧永清(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
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先生以豐厚學識和獨到心得,全景解讀蘇東坡其人、其文、其思想,才思和文筆俱佳,學術性和可讀性兼備。
——肖啟明(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詩詞中國》:王蒙著;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出版
通過200多首詩詞解讀和賞析,帶讀者徜徉詩歌的國度、華美的中國,體驗文學之美的同時獲得豐富的人生啟迪。
——王保頂(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
"> 《蘇東坡和他的世界》:王水照著;中華書局出版
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先生以豐厚學識和獨到心得,全景解讀蘇東坡其人、其文、其思想,才思和文筆俱佳,學術性和可讀性兼備。
——肖啟明(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詩詞中國》:王蒙著;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出版
通過200多首詩詞解讀和賞析,帶讀者徜徉詩歌的國度、華美的中國,體驗文學之美的同時獲得豐富的人生啟迪。
——王保頂(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
通過這些傳承敦煌藝術的故事及其創作,展現千年絲路文明的交融,啟發我們在數字時代保持人文情懷。
——陳煒(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數學之美》:吳軍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具體問題,鼓勵讀者化繁為簡,跳出固有思維,找到創新之道。
——宗成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走進人工智能》:吳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只是一本人工智能入門書,更像一場跨學科的思想旅行,引發你思考人和機器的關系,甚至是未來社會的模樣。
——王威(人民郵電出版社科技出版中心總經理)
"> 《永遠的敦煌:常書鴻、常沙娜敦煌藝術珍藏集》:常沙娜編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通過這些傳承敦煌藝術的故事及其創作,展現千年絲路文明的交融,啟發我們在數字時代保持人文情懷。
——陳煒(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數學之美》:吳軍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具體問題,鼓勵讀者化繁為簡,跳出固有思維,找到創新之道。
——宗成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走進人工智能》:吳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只是一本人工智能入門書,更像一場跨學科的思想旅行,引發你思考人和機器的關系,甚至是未來社會的模樣。
——王威(人民郵電出版社科技出版中心總經理)
呈現數學家溝通數理與人文的努力與實踐,及其追求真與美的數學觀、人生觀,讓人感受“真兮,無問西東”“美矣,萬古心胸”的治學精神。
——陳楸帆(科幻作家)
"> 《真與美:丘成桐的數學觀》:丘成桐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呈現數學家溝通數理與人文的努力與實踐,及其追求真與美的數學觀、人生觀,讓人感受“真兮,無問西東”“美矣,萬古心胸”的治學精神。
——陳楸帆(科幻作家)
結合心理學實驗與生活案例,解析情緒的本質,幫助讀者在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錨定自我、穩定內核、應對未來挑戰。
——趙鑫(清華大學出版社社長)
"> 《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彭凱平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結合心理學實驗與生活案例,解析情緒的本質,幫助讀者在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錨定自我、穩定內核、應對未來挑戰。
——趙鑫(清華大學出版社社長)
將文學敘事與科學幻想結合,大膽思考科技發展可能帶給人類文明與道德的挑戰,飽含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溫儒敏(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
《夏洛的網》:【美】E·B·懷特著,任溶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樸素優美,老少咸宜。讓人在行云流水般的敘事中欣賞自然,珍惜友情,熱愛生命。
——嚴鋒(復旦大學教授)
"> 《三體》:劉慈欣著;重慶出版社出版
將文學敘事與科學幻想結合,大膽思考科技發展可能帶給人類文明與道德的挑戰,飽含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溫儒敏(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
《夏洛的網》:【美】E·B·懷特著,任溶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樸素優美,老少咸宜。讓人在行云流水般的敘事中欣賞自然,珍惜友情,熱愛生命。
——嚴鋒(復旦大學教授)
更多書目和內容請關注人民日報客戶端“大地書香”專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書香是一種氛圍”“數字閱讀要和傳統閱讀結合起來,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和新媒體中心聯合啟動“大地書香”系列融媒活動,并圍繞“AI時代,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推出首期“大地書單”。來自出版、文藝、科技、教育等不同領域的20位薦書人,推薦出35本候選圖書,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大地書香”專題予以集中呈現,參照網友的評論與推薦,最終推選出10本上榜圖書。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一起在氤氳著書香的大地上行穩致遠。
——編 者
致那些無聲又動人的瞬間
董 陽
新技術帶來哪些新的機會和可能?人工智能是否會取消某一職業甚至取代人類自身?春節以來,潮水般涌來的這些討論,概括起來就是:在大變革的時代,人類何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的重要論述。守住內核和素養,既關乎個人安身立命,更事關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否在新的全球性挑戰中持續發展壯大、繁榮興旺。
關于內核和素養,有個“剝洋蔥”的比喻足夠形象:從替代體力勞動到部分地替代腦力勞動,工具的使用、文明的進步由外而內,逐漸迫近“人之為人”的內里。
即便洋蔥剝到最后一瓣,機器擁有了人類所有智能——實現了通用人工智能,機器也終究是更高級的手段,而人始終是目的。人工智能和工具剝不掉的,是人的主觀情志,是好奇心、共情力、想象力,是從虛無中“有起來”、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能動力量。
個人如此,社會亦然。頻繁更迭的是衣食住行、生產生活方式,經久不變的,是心靈安頓、龍馬風神,是文脈賡續和精神強健造就的強大內核。守住內核和素養,才能激發想象、鼓舞理想、涵養創新,才能把全社會的情感、意志凝聚起來,滿懷信心向著我們的共同理想去奮斗、去創造。
字里乾坤大,書中日月長。知識和技能,情思和智慧,文明與文化,濃縮于書籍;提升素養、涵育文化、滋養精神,閱讀是堅實而持久的力量。你、我、他都經歷的那些會心的閃光時刻,構成了無數個無聲又動人的瞬間。在愈益濃厚的書香氛圍中,一個人舒展心靈、張開胸懷,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則豐滿思想的翅膀,蓄足放飛的力量。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希望用好書搭建前沿新知與大眾讀者的橋梁,將“流動的傳統”匯入尋常的生活,為更多人鋪展精神的綠地,撐起心靈的星空。
閱讀從來不是“灌滿”,而是“點亮”。在小小版面的一角,為讀者擺上的這10本書籍,自然難免掛一漏萬,但都是滿滿的誠意:我們邀請出版人、作家、中學教師、學者等20位愛書人圍繞主題推薦他們心中的好書,也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征集網友建議,最終精選出這盈盈的一摞。
希望這些兼顧主題、品質和可讀性的作品,幫助讀者收獲科技新知、文化滋養、宏闊視野和精神能量,以及捧讀的沉浸和喜悅。
書香氤氳,人才輩出。數字文明浪潮奔涌,走在通往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經由書籍這座時空的回廊,向前跟上時代的步伐,也對話那些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心靈,既保持定力又主動作為,既堅定自信又開放包容,在保持人的主體性和文化的主體性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底氣和動力。
大地春深,書香致遠。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以“大地書香”系列融媒活動,致敬那一個個無聲又動人的瞬間。
為什么今人愛讀蘇東坡
肖啟明
蘇東坡“出版熱”,已經成了近年一個重要文化現象。蘇軾文集、全集、選本、傳記汗牛充棟,解讀文章更是蔚為大觀。
讀者為什么偏愛蘇東坡?原因或許只有一個:愛他深受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滋養而形成的“內核穩定”的文化性格。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無論關切事業生活還是內心成長,當我們走進蘇東坡的世界,都會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激勵。
這種文化性格首先體現為“曠”。蘇東坡的“曠”,形成于幾次挫折之后的痛苦思索。他曾貶居黃州、惠州、儋州三地,每次都經過激烈的感情沖突和心緒起伏,都經過從“喜”到“悲”,再到“曠”的變化過程,這使得他的曠達性格日趨穩定和深刻,經得住外力的任何打擊。
第二點是“諧”,用解嘲來擺脫困苦,以輕松來化解悲哀。他被貶惠州時,有“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的趣語;到海南后,有“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的詼諧詩。這些都是他的化解之道。
第三是“適”。蘇軾人生思考的落腳點和性格結構的樞紐點是平和恬適、淡泊灑脫。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愉悅,通過對美食、美景、身邊之樂的隨手采擷,或寫安適之趣,或寫禪悅之味,都能于平淡的細節里最大限度地發掘到詩意。這充分展現了他對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完全自適和充分和解。
在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王水照先生看來,蘇東坡的性格統一于他的人生思考。而他的人生思考,又反復出入于儒者的當世之志、道心的人生如寄和融通儒釋道后進入的達者之境。這種游刃有余的“內核穩定”價值觀,正是現代人所期盼!
每個中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精神綠洲,它由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滋養而成,承載著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DNA。在當今的全球局勢下,蘇東坡等文化先賢的風范與智慧可以成為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從容淡定面向世界的底氣。
(作者為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情感的內核永遠不會被替代
彭凱平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認為理性腦優于感性腦。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起,“情感”“情緒”在語言中的使用呈現爆發式增長,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已經不再只依賴使用屬性或功能屬性,而是越來越緊密地與人類的情感訴求相結合。
人工智能強勢崛起,但在許多方面仍無法完全替代人類,集中地就表現在“高感性”上。例如,情感交流、同理心、心理安慰等人類情感連接需要深度的情感理解,這是AI難以模擬的。創造力與直覺、突破性創新、跨領域靈感更是人類獨有的優勢,這是基于數據生成內容的AI無法“發明”的。AI在道德與倫理判斷上明顯力不從心,也很可能誤解微妙的社會信號(如諷刺、幽默),難以處理突發的人際沖突。與此同時,人類的主觀體驗與意識,例如,“疼痛”“美”“愛”的感受,文化習俗、歷史記憶、傳統技藝這些依賴人類代際傳遞的文化遺產,也是以算法為王的AI無法真正“繼承”的。
由此看來,當我們為人工智能在諸多社會生活領域的高歌猛進而歡呼或擔憂時,不能忘記人類所具備的特殊的“高感性”內核才是穩定社會、建構意義、擁抱幸福、創建未來的根本。人類的情感不僅是人類生理的反應或社會交往的媒介,更是構成人類存在意義、道德根基和文化連續性的核心。
情感是自我意識的根基。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恨恐懼并非隨機波動,而是與記憶、價值觀、人生經歷深度綁定,形成穩定的“人格內核”。情感賦予存在意義,人類通過情感體驗定義“什么是重要的”。情感是社會關系的黏合劑,也是道德的源流,從“感受”到“應當”是人類生命領悟的偉大發現。情感是創造力的火花,痛苦與超越的情感體驗都可以孕育偉大的藝術作品。內心的掙扎可以誕生梵高的《星空》,絕望與希望可以成就貝多芬的《英雄》與《命運》。
高感性的情感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堅定守護。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直面人工智能時,更應珍視自己的脆弱、復雜與不完美,如此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愛、感恩、同理與成全。這些偉大而優雅的特質,讓我們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
(作者為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
“認識你自己”有了新內涵
陳楸帆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經常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有的學生可以給出非常明確的回答,有的學生則以沉默應對。由此,我意識到,人跟人之間的這種能動性,或者說主觀探索的意愿,差別其實很大。我在與學生交流時常說:“AI所能做的不過是重組已有的信息,而人類卻有著探尋未知,甚至發現連自身都無法預料的靈感與真相的能力。”
數字時代的素養遠不止于編程或算法知識,而應該是一種“元能力”——在技術輔助下,明晰自我定位、規劃人生路徑的思維模式。技術如同智能導航系統,可以為我們提供無數路徑,但目的地必須由人自己設定。古希臘神廟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這一箴言如今被賦予新解。年輕人需要找到“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世界需要什么?”三者的交集,才可抵達人生的“甜蜜區”。然而,現實中許多人被困在單一維度——或是追逐熱門行業卻缺乏熱情,或是沉溺興趣卻無視社會需求。
尤其是在基礎教育中,必須清晰認識到守住人之為人的精神內核的重要性。只有培養起人文關懷與批判性思維,樹立對技術既開放又謹慎的態度,才能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真正做到理性地運用技術,而非被技術驅使。
面對未來,個人的覺知與成長依舊充滿無限可能,而整個人類文明的前途則需要更為深邃的思索與關懷。科幻文學的使命不僅是預測未來,更是以故事的力量主動塑造未來,喚醒更多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悟。
真正決定人類文明高度的,絕非技術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理解并運用這些技術,如何捍衛我們人類最珍貴的精神內核與素養。我反復提醒自己:寫作不僅僅是虛構故事,更是參與現實、塑造現實的行動。唯有堅持人文關懷,保持內心清醒與覺察,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諧共生,守護住人類文明中那最溫暖、最動人的火種。
(作者為科幻作家)
網友留言
北京網友71B70B:候選書單里,有我非常喜歡的《給孩子的科技史》,同意薦書人所說:像科學家一樣觀察、提問、探索,這種求知精神才是應對未來的“核心算法”。
廣東網友mRwNgh:第一遍看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很理解里面的一些內容,但在之后不同的時間重新拿起來讀時又會有新的理解,內容不多但真的值得不斷重讀。
北京網友a0ae32:在數理、科技與人文、心靈的交織中,錨定內核與素養。
安徽網友何來塵埃:中華文明的傳統,就是讀書!
廣東網友vivi呀:真的永遠會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驕傲,會為名人和偉人的精神、思維、思想、學識等所折服,會被每一個細微卻耀眼的生命綻放之美和每一個恢弘的歷史瞬間感動。
吉林網友敬天愛人: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孩子對未來總是那么神奇向往,《神奇校車》給人無限遐想!
北京網友人民3phfT:《宋詞賞析》是我上大學時在地壇書市買的二手書,珍藏至今。沈祖棻先生的賞析既闡釋準確,又生動傳情,那一代學人值得尊敬!
河北網友左思右博:一本好書給人以啟迪,就像一把鑰匙打開智慧的大門,讓生活充滿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