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頓飯,花了多少錢?”
“倆素菜加份排骨,才8塊錢!”
“最近食堂降價了。聽說晚上還加了夜宵,9點半開始,餛飩、面條啥都有!”
午餐時間,山東省臨沂市蘭陵一中學生食堂里,幾名同學欣喜地討論著。
干凈衛生的就餐環境,豐富實惠的菜品選擇,美味可口的用餐享受,一系列的變化,讓學生們的笑臉更加燦爛。
去年以來,山東省蘭陵縣紀檢監察機關深入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靶向監管校園食品安全與膳食經費管理問題,堅決防范在“校園餐”里“撈油水”,確保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一查到底
斬斷“校園餐”食材采購利益輸送鏈
“李主任快看,蔬菜、雞蛋供貨挺分散,可凍品卻集中在兩家公司,里面準有事兒!”去年4月,在對蘭陵校園食品安全監管追溯平臺(以下簡稱“食安平臺”)的一次巡察中,幾所學校食堂集采數據的“異常信號”,引起了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的警覺。
“校園餐,事關學生健康。必須一查到底!”蘭陵縣紀委監委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李進說。
紀檢監察機關隨即聯合公安經偵部門,順藤摸瓜,對相關學校和供貨商展開調查。很快,一條隱蔽的利益輸送鏈條浮出水面:
原來,蘭陵縣某食材公司負責人陳某某等,與蘭陵兩所學校的食堂經理劉某、牛某某,某學校總務主任閆某某串通,在食材集采時選擇自家凍品,從中牟利并輸送回扣。劉某還與陳某某合謀,虛構訂單套取學校膳食經費達60余萬元。
歷時一個月的偵辦,案件水落石出。取消涉事企業集采供應資格,相關責任人均受到處分,非法所得被悉數追回。
“揪出食堂集采‘蛀蟲’還不夠,要斬斷利益鏈,關鍵得在平臺機制上動‘刀’。”蘭陵縣紀委監委派駐第八紀檢監察組組長李超說。
辦案人員在調查中發現,這個承擔著197所學校食堂食材集采、有70多家供貨商的食安平臺,長期采用的是“商城模式”,雖隱藏了供貨商信息,但商品品牌、規格以及商家自定的價格都清晰可見。
陳某某正是鉆了這個“空子”,通過設置特殊標價、特定商品名稱等“暗號”,讓學校采購人員“精準識別”并下單,完成利益輸送。
找準問題,縣紀委監委隨即向縣教育和體育局發出工作提示函,要求限期整改。
“能不能只顯示食材品類名稱,屏蔽商家和品牌標識?”
“可以隨機排列商家順序,統一外顯圖片,隱藏采購人員信息,杜絕‘定向’選擇。”
收到提示函,縣教體局立即聯合縣發展改革局、蘭陵農發集團召開會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商討治理方案。
如今,食安平臺已全面改造升級,實現100%雙向盲選。改造后,冷凍食品采購比例降至15%,肉蛋菜比例升至43.48%,學校食材結構更合理,飯菜種類更豐富。
詢價行動
膳食經費,取之于學生也要用之于學生
校園膳食經費“跑冒滴漏”堵上了。如何把錢用好?蘭陵縣持續深化整治工作。
“今天午餐有西紅柿炒雞蛋和雞腿,孩子吃了滿滿兩碗米飯。”談及近期校園餐的變化,蘭陵四小三年級學生家長吳先生贊不絕口,“我家孩子壯實,胃口好,一頓飯才花六塊五,真實惠!”
這份實惠背后,是蘭陵縣的改革探索。去年,蘭陵縣出臺中小學校食堂伙食成本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中小學餐費“一餐5—8元,三餐13—15元”,費用下調了20%。
降價的“底氣”從何而來?每周四清晨的詢價行動給出了答案。
“明早6點,北大棚菜市場集合,集采詢價。”周三晚上,縣教體局安全科科長王高強在工作群發出通知,大家第一時間回復響應。
北大棚是蘭陵有著20多年歷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全縣菜價的“晴雨表”。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由縣教體局、市場監管局、發展改革局、蘭陵農發集團和學校代表等組成的聯合詢價小組,就已經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
“西紅柿兩塊六,土豆六毛七……”他們仔細記錄著每一種食材的價格。
“在門市價基礎上再降5%”“物流成本還能壓縮”……詢價后,經過反復磋商,最終確定的集采價就是食安平臺的定價。
一年來,這樣的現場詢價已開展40余次,米面油和凍品集采價格下調了15%,而生鮮肉蛋菜集采價則比市場便宜了5%至10%,全縣中小學校食材采購支出月均降低150萬元。
既要控價格,更要管好賬。蘭陵縣教體局財務科副科長廉峰介紹:“縣教體局設立校園餐專用賬戶,統一接收學生餐費。根據學校提起的費用申請,再由縣教體局統一將餐費撥付到學校設立的食堂專用賬戶上,確保專款專用。”
“膳食經費,取之于學生也要用之于學生。”蘭陵四小校長宋傳生說,“現在學校的食堂專用賬戶上,食材支出占比超70%,資金使用效率明顯提升。”
“把食材價格控住,運營成本降下來,平臺配送費用再壓縮些,”蘭陵縣教體局副局長姜玉海笑著說,“省下的錢,不就能給孩子們加個菜了嗎?”
陪餐制
共筑校園食品安全防線
“這是本月學校食堂的支出賬目,歡迎大家監督。”蘭陵六小總務主任徐雪雷將賬單發到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群里,群內頓時熱鬧起來。
“不錯,這個月牛肉量增加了。”
“時令蔬菜品種也多了。”
…………
該校三年級學生家長顧先生拿著手機向記者展示,只見群里的賬目詳細列出了食材采購、水電費用、食堂員工勞務等,每一項支出清晰透明。“知道孩子在學校吃得好,我們心里踏實。”他說。
如今,蘭陵縣積極發揮家長在校園膳食監管中的作用,在全縣提供校園餐的197所學校全部成立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縣教體局推動建立完善陪餐監督機制,校長、教職工每日輪流陪餐,每日邀請兩至三名家長入校陪餐。
蘭陵四中高一學生家長王女士說:“上周陪餐時,有家長建議天氣升溫,食堂可以提供綠豆湯。這次來看已經落實了,效率真高!”
為確保陪餐制落地見效,蘭陵縣紀委監委還進一步推動縣教體局聯合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組建小分隊,采取“四不兩直”方式,督導檢查學校執行情況,對落實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的,及時追究責任。
從“舌尖”到“心間”,學生吃好了,家長放心了。“去年以來,我們累計組織家長參與招標采購、陪餐用餐、質量評價、安全檢查、收支公開等事項監督1200余次,采用家長建議300余條。”姜玉海說,“同時,我們用好‘12345·蘭陵首發’線上平臺,積極收集群眾反映的‘校園餐’線索。去年以來,線上收集線索下降了30%,今年一季度同比又下降了23%,‘校園餐’治理成效不斷顯現。”
鏈接
山東多措并舉治理“校園餐”
校園餐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2024年以來,山東省紀委監委牽頭開展校園食品安全與膳食經費管理專項整治,推動山東省教育廳建立學校全面自查、縣級“拉網式”檢查、市級“進駐式”核查、省級“點穴式”督查的“四查機制”,精準發現問題,強化以案促改。截至目前,累計排查整改問題5.36萬個,清理退費2042萬元,惠及學生13.7萬人。
陽光運行提升質效。出臺中小學食堂財務管理新規,要求設立食堂專用賬戶、實行獨立核算。嚴格落實大宗食材統一采購制度,縣級單位統一招標,要求每類食材供應商不少于3家,每校配餐企業保持3家以上競爭。強化價格管理,推動學校成立由學校負責人、食堂管理人員、學生家長等組成的核價小組,確保價格透明。
建章立制長效治理。印發中小學校食堂管理指南、中小學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等10項規范。全省98.89%的中小學校實現食堂自營,實現食譜制定、食材采購、價格核定、會計核算等關鍵環節直接管控,防范食堂外包企業在采購、加工環節隨意壓縮成本、以次充好、降低品質等隱患。
群眾監督形成合力。在全省中小學校建立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設立“山東省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問題投訴舉報平臺”,全面暢通校園食品安全舉報獎勵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