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宇宙中最迅捷的“信使”。它以每秒約30萬公里的速度穿越星際,難以挽留。
如今卻不一樣了,通過固體量子芯片,我們可以“留住光”——存儲和轉發光子帶來的量子信息,為未來量子互聯網(如量子云計算、分布式傳感)等提供關鍵硬件支撐。
既然光子轉瞬即逝,我們為什么不能將其轉化為更易“留下”的載體?在傳統存儲技術中,光信號通常要轉化為電信號或磁信號,以便于硬盤存儲。但轉化過程中,原始光信號在介質吸收和能量轉換中會被完全消解,猶如大雁飛過,只聞其聲、難見其形。
想象光子是一只可愛的小貓,這只貓可以同時處于“睡著”和“醒著”的狀態(量子疊加態)。如果你試圖用相機拍下這只貓的狀態,一旦按下快門,貓就會立刻變成“睡著”或“醒著”中的一個狀態(量子態坍縮)。經典存儲介質就像那臺相機,一旦測量就會破壞量子態的疊加特性。
不僅要“聽懂”光的呢喃,還要能“看見”光的形態,同時不破壞光子的量子疊加態,如何做到?
這就需要“光聲轉換之法”——我國科學家出了奇招,將光的頻率、相位等信息編碼為聲波的振動。聲波的速度比光慢得多,僅為光速的百萬分之一,相當于讓高速飛行的光子有了“減速帶”。轉換的重點在于通過光子不斷地撞擊機械薄膜實現信息的轉錄,這一過程保留了光子既“睡著”又“醒著”的狀態。
為了盡可能地“留住光”,薄膜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
傳統聲學薄膜材料有金屬鋁膜、半導體氮化硅、無定形硅等,但由于材料的內部原子排列無序,振動過程中容易產生摩擦,使得聲學能量迅速耗散,存儲時長一般以秒計算。科學家發現,單晶碳化硅薄膜的晶體結構高度規整,可以大大提高機械振子的振動壽命。
普通的薄膜材料,就像一個個鼓,每個光子“鼓槌”擊打時,傳出的聲音是成對的,且一模一樣。這就是光子在機械振動中的簡并態,儲存的信息無法區分。但單晶碳化硅薄膜,是一個有些另類的“鼓面”,光子“鼓槌”落到薄膜上,振動頻率會發生微妙的分裂,形成可以區分的不同狀態,這就是光子在機械振動中的破缺態。這樣,就避免了振動頻率完全一樣的信息干擾,光信息存儲的內容更加精準。
科學家還發現,在零下273.14攝氏度附近的極低溫環境下,薄膜的原子熱運動幾近凍結,聲子壽命得以大幅延長,進而增加光子信息存儲時長。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就將飛行光子駐留的時間推至4035秒,創造了光子信息存儲時長新的世界紀錄。信息存儲時間越長,需要用的時候,提取的自由度也越大。在應用層面,長時間的存儲光信息的能力以及相關技術將有助于量子計算編碼、高頻引力波探測、暗物質搜尋等。
回望科技史,每一次存儲介質的革新,都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變化。現在,我們已站在存儲介質變革的前沿,有望“看見”光從瞬逝到長存。
(作者為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報記者王昊男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