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山攝(人民視覺)
"> 湖北省十堰市,市民在體育運動公園里打乒乓球。
周家山攝(人民視覺)
本報記者? 易舒冉攝
"> 北京市東城區龍潭中湖公園,市民使用智能健身器材。
本報記者? 易舒冉攝
張 敏攝(人民視覺)
"> 安徽省合肥新站高新區持續改造提升公園體育設施,新增乒乓球、籃球和網球等運動場,滿足不同年齡段群眾的健身需求。
張 敏攝(人民視覺)
近年來,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進行體育消費的熱情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走入百姓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群眾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如何讓場地設施和賽事活動離群眾更近?如何發揮新技術在推動全民健身領域的效能?如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記者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邀請他們結合調研履職經歷,建言獻策。
設施近民,解決“健身去哪兒”難題
廣場舞愛好者與籃球少年爭奪場地,社區健身器材老化、功能滯后,商業健身房收費較多、運營不穩定……健身去哪兒?這是推進全民健身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破解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多措并舉增加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0平方米。
“但當前,群眾身邊健身場地數量不足、空間不夠、可及性差的問題依然突出,全民健身項目化、常態化、生活化開展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奧林匹克高等研究院院長鮑明曉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勇在調研中也發現,有些城市打造的市場化運營的體育運動場館包含較多中高端專業設施,無形中提高了健身消費的門檻。
“建議全國城鄉社區多打造群眾身邊的運動健身中心,明確建設標準和運營管理規范。同時,嚴控高投入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設,并將這部分資金轉為支持社區體育中心建設。”鮑明曉說。
如何打造群眾身邊的健身場所?在江蘇南京棲霞區堯化街道堯新社區,一個由閑置的農貿市場改建成的百姓健身房,受到居民點贊。
健身房內,器材區、乒乓球區、療養區、休息區,幾個功能區劃分得井然有序;跑步機、劃船機、杠鈴一應俱全。每天下午4點以后,堯新社區的百姓健身房就進入了“火熱時段”,一直到晚上10點都人流不斷。
“以前,我總是去健身房花錢辦健身卡,但往往最后去不了幾次;近兩年,社區提供的健身資源真的很好——從健身指導到養生課堂,再到文體活動,既省錢又方便,還有趣。”堯新社區居民王女士說。
堯新社區的實踐并非個例。很多地方都在結合城市更新行動規劃,構建群眾身邊的多層次多樣化健身圈。河邊綠化帶、橋下空地、閑置地庫,這些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邊角空地”,也能變為滿足居民運動需求的“金角銀邊”。
“可通過改建老舊廠房等方式打造體育健身綜合體,形成公益類免費、普惠類低收費與商業化設施有機組合、分層消費的體育生態圈。同時以運動項目為核心布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新建的健身設施要與存量設施有所區分,滿足不同群體的運動需求。”張勇建議。
科技賦能,滿足多樣化全民健身需求
目前,體育健身與科技融合發展成為一種趨勢,科技帶來的各式各樣新場景、新形式讓健身深度融入大眾生活。
在深圳,室外智能健身器材覆蓋各大公園、社區、產業園區和大學校園,市民用手機掃描器械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進行體質測試,建立個人運動健康檔案和專屬運動計劃,激發了人們參與健身運動的熱情。
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看來,科技賦能全民健身目前有兩個短板,一個是存在數字鴻溝,部分智能健身設施的設計未充分考慮到老年群體的特殊性,存在操作復雜、界面字體小、缺乏語音引導等問題;另一個是硬件投放與服務供給失衡,部分地區過度追求“智能設備覆蓋率”,卻忽視相關的配套服務與科學指導。
吳以環建議,一方面鼓勵產品設計人員在智能健身設備中嵌入語音交互系統,增設大字體屏幕、一鍵求助按鈕,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智能設施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號召退役運動員、體育院校畢業生、健康管理師等人士利用閑暇時間,在健身場所從事志愿服務,提供科學指導、咨詢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射擊射箭運動中心主任陶璐娜認為,數字科技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傳統健身所不具有的場景化體驗,給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沉浸式健身體驗。“建議盡快制定虛擬運動設備安全標準和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出臺政策鼓勵體育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參與開發適配全民健身場景的虛擬運動設備,推動運動場景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陶璐娜說。
形成共識,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跟著賽事去旅行”眼下正成為熱門休閑方式,其魅力在于將體育賽事的激情與旅游的愜意相結合。比如馬拉松賽事中,“一人跑步、多人消費、全家旅游”成為新特點。一些全國政協委員表示,巧妙融合文化、體育與旅游資源,不僅能夠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有效提升大眾的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
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張光奇認為,要立足區域特色,深挖紅色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等特色資源,打造單項的群眾性體育運動項目核心IP品牌,提升差異化競爭力。“同時,也要主動適應現代人群消費趨勢,在回歸體育本質、尊重體育精神基礎上,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將文旅融合打造成群眾性體育運動發展的新動力。”張光奇說。
“我國山地戶外資源豐富,應積極培育戶外運動、智能體育等體育產業,催生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王勇峰建議,持續完善戶外運動場地設施的空間布局,加強戶外運動場地設施的資金支持,打造戶外運動場地設施的示范工程,推動山地戶外運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戶外健身運動新需求。
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健康。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1月6日至8日,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調研組赴天津開展調研,與相關專業人士深入交流探討,共謀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好辦法和“金點子”。
在天津體育學院數字化體能實驗中心,“運動處方”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只需要在儀器上蹦一蹦,就能實時得到各項體能數據,專業體能訓練指導員根據數據制定出‘運動處方’,包括運動內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頻率等。”天津體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入,很多人都想知道哪種運動方式適合自己的身體。”鮑明曉說,“‘運動處方’的高效執行還需要與專業醫療機構建立合作,讓專業醫生開具專業性的‘處方’,增強‘處方’的可信度,體育健身機構提供專業健身運動服務,讓‘運動處方’成為真正‘健康處方’。”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厲彥虎建議,建立以綜合性醫院運動干預中心為核心、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觸角的分級診療模式,制定運動干預學科建設標準和從業標準,建立運動干預從科研到應用的正向激勵機制,強化運動促進健康的科普宣傳,營造科學健身文化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