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等20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國家安全的哪些方面與化學有關?”熱烈的討論過后,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言:“化學與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密切相關,比如治理大氣污染、探索新能源等都需要化學。”“化學還能用于糧食增產,有利于糧食安全!”“化學與科技安全有關!”老師滿意地點點頭,引入課程主題:“很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鎵’這種特殊的元素。”
4月3日下午,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高二(6)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與眾不同的化學課——“國‘鎵’安全,你我共鑄”。李慧敏老師將鎵元素的化學知識與國家安全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兩者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鎵在高新科技產業中應用廣泛,可用于太陽能電池板、電視、手機屏幕、半導體等眾多領域,與國家科技安全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化身國家安全技術攻關團隊的工程師,任務是從礦石中提取并精煉鎵!”李慧敏說。
首先,如何從礦石中提取并制備粗鎵?“工程師”們開動腦筋,提出了3套操作方案,經過激烈的討論、對比和分析,“工程師”們最終選擇了一套最佳方案。“恭喜各位‘工程師’!不過,雖然目前已經順利制備粗鎵,但是不純的粗鎵性能不足,可能導致通信網絡崩潰、能源轉型受阻。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戰略短板。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新任務:利用粗鎵制備高純鎵。”李慧敏說。
“工程師”們熱情高漲,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出了兩套不同路徑的制備方案。“這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好?”李慧敏的提問又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同學們最終選定了其中一種。李慧敏繼續引導:“這個方案中,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優化精制高純鎵裝置,以提高電流效率?”方案一步步得到優化。“各位‘工程師’真是太棒了!你們知道嗎?我國鎵產量占全球產量的90%以上,自主掌握精制高純鎵的技術,可以保障半導體產業的穩定發展。”李慧敏總結道,“希望同學們學好化學,以化學之力捍衛國家安全。”
上完這堂課,學生們感觸良多。學生馮栩之說:“這節課把化學知識和國家安全結合起來,讓我知道了可以通過化學知識來增強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學生畢馨月說:“課上我們不僅學習了書本知識,而且了解了鎵在高新科技產業方面的應用,增強了國家安全意識。”
聽了學生的所思所感,李慧敏說:“過去我覺得國家安全教育與化學課無關,但在學校的倡導下,我嘗試將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鎵元素的相關課程中,并在多個班級試講,學生的反饋非常好。”
國家安全知識與學校課程應有機融合。究竟怎么融?去年下半年,武漢市教育局組織200多位專家聯合編寫《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課程教學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分設小學、初中、高中、中職4個篇章,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安全重點領域知識,有機融入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42門學科的相關課程中。《指南》操作性很強,為一線教師“講什么、怎么講、怎么評價”提供了方法和標準。
今年2月到3月,武漢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開展了運用《指南》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課程教學微課比賽,全市500余所學校的教師積極參與,短時間內上傳2084件作品,最終739件作品獲獎。這些精品課程將進入專門的教學素材庫,供全市教師學習借鑒。
“我校是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示范校之一,也是湖北省首批科技特色試點高中學校之一。學校鼓勵教師將總體國家安全觀與學科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高中階段立下科技報國的志向。這是我們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結合的一種探索。”武昌實驗中學黨委書記代江連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