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市丹劇團供圖
"> 以上圖片均為丹劇《白蛇·淚落金山》劇照。
丹陽市丹劇團供圖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國戲曲劇種繁多,既有昆曲、京劇、豫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等流行區域廣闊的劇種,也有流行范圍較小、關注度相對較低的小劇種。各類劇種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百花園,展現出中國戲曲的多樣性與深厚底蘊。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既要不忘本來,也要開辟未來。排演沉浸式劇目、改編經典作品、走進直播間、起用年輕演員……近年來,許多小劇種積極回應時代,不斷在內容創作、人才培養、傳播方式等方面推陳出新,擁抱更多觀眾,持續煥發光彩。本版推出策劃,關注小劇種的創新探索,觀察古老戲曲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開拓更廣闊的表演舞臺、延展更多元的表達空間。
——編 者
穿上時髦服裝,她是《白蛇傳》劇組編劇忘紅塵;換上一身古裝,她是戲中戲里的許仙;謝幕彩蛋中,她又戴上墨鏡、活力舞蹈——整晚的演出,17歲的江蘇鎮江丹陽市丹劇團第六代演員束媛在3種身份間切換。
4月1日晚,首部小劇場丹劇《白蛇·淚落金山》在鎮江上演,吸引了許多觀眾。
“謝幕時,掌聲很熱烈,還有觀眾和我們一起跳舞,我感受到了大家對丹劇的喜愛。”束媛說。去年11月,這部劇在北京首演,并獲得第十一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這個近300歲的劇種,火了!
《白蛇·淚落金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24年,雷峰塔倒塌,白素貞蘇醒,前世記憶歷歷在目。雷峰塔的當代守塔人小沙彌引白素貞前往鎮江《白蛇傳》劇組,意外與化身電影明星蔓青的青蛇、已成為劇作家忘紅塵的許仙重逢。4人排練新劇,白素貞飾演青蛇、蔓青飾演白蛇、忘紅塵飾演許仙、小沙彌飾演法海,在真假錯位、戲中戲外感悟人生況味。
“選擇《白蛇傳》題材,因為這個IP足夠為人熟知,故事也有再創作空間——從唐傳奇到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白蛇形象隨時代不斷變化,在當代語境下,這個故事對愛情、人性的探討可以更豐富、多元。”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90后編劇俞思含說,劇中加入的“穿越”、反轉等元素很受年輕人喜愛,這個具有當代審美和精神的愛情故事,也很符合丹劇細膩清新的氣質。
中央戲劇學院國內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林蔚然說:“在《白蛇傳》的故事為人熟知的背景下,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們仍然有勇氣去挑戰,創作不一樣的故事,令人感動。”
有貼合當代審美的故事新編,還有頗具巧思的舞臺設計。舞臺主背景是一把可以“穿越時空”的油紙傘,舞臺右側還有一座流水造型的橋。“油紙傘用鋼結構作為傘架,以一種略帶反光、藍天云紋的布作為傘面,需要場景變化時,用人力拉動;斷橋用鋼結構與木板打造,讓舞臺更加立體。”導演戎兆琪介紹,劇組花了一個月時間設計這些舞臺裝置,“要第一眼就能抓住觀眾的心”。
不僅如此,這部劇在配樂上也有所創新,沒有全部采用傳統經典的絲竹配樂,而是以管弦樂器為主,包括大中小提琴、鍵盤、電子琴等,以增加現代感。
除了現代的故事、新穎的舞臺,《白蛇·淚落金山》引人注目的,還有青春的面孔。這部劇首次起用4名平均年齡僅17歲的新生代演員擔任主演,一人分飾多角。束媛和伙伴們壓力不小,也收獲頗多。
在劇中扮演白蛇的17歲丹劇演員史芬閨說,由于年紀較小,剛開始排練時,對分飾多角的層次感拿捏不準,也對劇中探討的愛情等話題缺乏理解,“編劇和導演給我們一遍遍講戲,錫劇院和丹劇團的前輩幫助我們一點點打磨細節,漸漸地,我們手上多了動作、臉上有了情緒,表演也融入了更多感情,感覺每天都在成長。”史芬閨說。
丹劇是江蘇現存的4個瀕危劇種之一,由于受眾面窄、演出市場低迷等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曾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丹劇團第六代演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丹陽市丹劇團團長、丹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酈偉華介紹,2019年,丹劇團從全市范圍遴選出24名十二三歲、身形及嗓音條件較好的苗子,送到揚州市文化藝術學校丹劇班定向培養。
當年,12歲的束媛就懷著“我要站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夢想前來學習,從吊嗓子、練眼神的基本功練起。“我們先學了兩年京劇、昆曲,又學了兩年揚劇,2023年底回到丹劇團學習丹劇方言和唱腔。”束媛說,不同劇種在發聲、身段、臺步等方面有共通之處,廣泛學習有助于相互借鑒,讓戲路更寬。例如《五女拜壽》本是越劇劇目,現在丹劇也移植創排;《白蛇·淚落金山》的“下金山”段落,就在傳統丹劇里融入了婺劇的表演方式,取得了不錯效果。
2023年,丹劇入選第五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初,在江蘇省文旅廳的牽線下,無錫市錫劇院對丹陽市丹劇團進行定向幫扶,派出名家采用“以戲帶功”形式向年輕演員傳授技藝,并通過同臺表演、觀摩學習等提高藝術水準、加強傳承普及。
“演員們的表演略顯青澀,但情感真摯、動作優美、唱腔清麗,讓人體會到丹劇之美。”當天在現場觀看演出的丹陽市民林婧覺得,這個小劇種未來可期。
期許正逐漸變成現實。酈偉華說,以《白蛇·淚落金山》的“出圈”為契機,今年劇團將推出青春版丹劇《寶箱緣》《五女拜壽》《李三娘》等劇目,并復排經典《礱糠記》,在劇本、舞美、燈光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丹劇、喜愛丹劇。
鏈接
丹劇,起源于江蘇省丹陽市,在當地民間曲藝“啷當調”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擁有近300年歷史,于195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劇。2023年,丹劇被列入第五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丹劇以丹陽地方方言為唱念用語,以“啷當”“云陽”“花名”以及一整套板式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藝、演出形式上較接近京劇。由于啷當男腔高亢簡樸,丹劇常用女小生,在表演風格上較接近越劇。丹劇唱腔中,襲用啷當藝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藝而形成的“老啷當調”,唱腔別具一格。依據啷當尾句拖腔發展起來的伴唱和唱腔渾然一體、互為增色,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丹劇的語言音調柔和,曲調樸實優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濃郁的地方韻味。代表性劇目有《礱糠記》《三夫人》《野塘婚禮》《大哥你好》《鳳先生》等。
(丹陽市丹劇團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