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四次在吉林調研、考察、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边@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定決心,為吉林“三農”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吉林力量。
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吉林用全國4%的耕地產出6%的糧食、提供10%的商品糧,切實擔負起“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政治責任。2024年,全省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53.2億斤、穩居全國第四位。我們將深入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發展,持續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
穩住農業基本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們堅持“藏糧于地”,加快“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把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突出“嚴保護”,制定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成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形成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達到4100萬畝,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強化“嚴執法”,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厲打擊破壞耕地違法行為;落實“嚴監管”,堅持農地農用、良田糧用,建立全省統一的耕地占補平衡省級管理平臺,堅持“以種適地”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確保新增耕地成為穩定耕地。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萍紕撔率寝r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我們堅持“藏糧于技”,充分發揮種子這一農業“芯片”對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糧食品質的決定性作用。圍繞育種制種,加強寒地區域育種中心和玉米、水稻等6個省級育種創新平臺建設,“揭榜掛帥”式選育生產急需的突破性大品種,最新培育的“吉粳129”耐鹽堿水稻,創造了首年畝產破千斤的紀錄。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示范,加大收儲加工全鏈條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力度,全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94.7%。
支持和保護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我們健全穩糧惠農長效機制,強化農業補貼政策評估,根據實施效果適時調整、優化或退出,提高精準性和激勵效能;探索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實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開展玉米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試點,形成主糧作物政策性保險、經濟作物動物商業性保險結構;用好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政策,支持產糧大縣基礎設施建設,真正助農惠民。
加快建設高水平農業強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奔职l展現代化大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必須強化產業支撐,加快農業強省建設。
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我們重點整頓規范人參市場秩序,破解參齡鑒定難題,推動林下山參納入醫保,人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800億元。運用擦亮長白山人參“百草之王”金字招牌的成功經驗,發展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產業,使優質優價農產品成為市場搶手貨。深入實施吉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工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志、老字號認證,樹立“吉字號”農產品優質形象。
做強農產品加工產業。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肉牛屠宰量實現翻番,由全國第十一位躍升至第五位。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培優扶強“鏈主”企業和區域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縣鄉布局,激發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活力細胞”。
數字賦能產業提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是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下好智慧農業“先手棋”,打造“吉農云”等數字農業管理平臺,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數字化管理,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加快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三江實驗室建設,建立萬畝糧食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蔽覀兩钊胪七M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統籌謀劃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穩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長吉接合片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我們積極探索實踐,破除影響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展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縣城城鎮化水平提升、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等行動,突出抓好5個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改善縣城市政基礎設施,促進未落戶的常住人口與城鎮戶籍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建設,啟動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新建宜居農房1.8萬余戶,新改建農村公路3700多公里。提高文明鄉風建設水平,發掘村鎮文化文明傳承,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探索農民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有效機制。
著力抓好邊境村建設。吉林擁有1400多公里邊境線,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應有之義。我們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和重點邊境村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邊境貿易、特色產業,引導人口向邊境一線回流安居、置業興業,邊境村“空心化”率逐年下降。加快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建設,推動邊境地區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把千里邊關打造成為引人入勝的風景廊道,努力實現“一通百通”。
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不斷提高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健全黨的全面領導落實機制。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鄉村全面振興,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形成上下貫通、部門協同、齊抓共管、順暢高效的運行機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完善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帶動農村黨員干部當好先鋒模范。
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認真落實“十四五”規劃、科學謀劃“十五五”規劃,完善中長期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健全村莊規劃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編制審批、實施監管體系,確保村莊規劃務實管用、簡便易行。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有序推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落實,從試點探索向全省鋪開,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保持穩定。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優化工商業土地利用,健全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制度和土地用途轉換規則。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引導各地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和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機制。
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涉農高校和學科專業建設,培養農業急需緊缺人才。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鄉村一線工作,發揮好衛國戍邊大學生、退役軍人作用。完善農業農村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訂單式”培養計劃,培育高素質農民、鄉村產業振興“頭雁”、農村實用人才,不斷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ㄗ髡邽橹泄布质∥瘯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