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弟攝(人民視覺)
"> 圖為楊長勝展示手機上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張小弟攝(人民視覺)
春風拂過,山東寧津縣保店鎮前楊西村麥田泛青。
村民楊長勝蹲在地頭,掏出手機,點開“寧農云服”小程序,屏幕上跳出施肥方案:每畝40公斤復合肥,氮肥占比31%、鉀肥占比5%。
“神了!”老楊劃動手機屏幕仔細查看,“手機給麥田‘開方’,比咱老農民還明白。”
跟黃土地打交道30多年,老楊信的是“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吧稌r候追肥?用啥肥?全憑經驗?!崩蠗罡锌?,靠感覺估摸著施肥,有時也會拿不準,“前幾年春灌,尿素撒多了,麥苗不結穗,心里那叫一個急啊?!?/p>
轉機來得巧。2021年,縣里發展智慧農業,派出技術員下鄉,向村民推廣“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老楊擺弄了半輩子鋤頭,起初一聽,還直撇嘴:“凈整花里胡哨的,種地要能靠手機,騾子都能上樹哩!”
然而,隔壁趙書勇家的變化,讓老楊坐不住了。打眼一望,人家麥子躥得齊整,青汪汪一片惹人饞。“老楊,信我一回!”趙書勇拿出手機比劃,“手機就是新農機,比咱老輩人看天摸地準多了。我這畝產從500公斤躥到了650公斤?!?/p>
老楊心動了。保店鎮辦的智慧農業培訓班,他報了名。剛開始上課,老楊有點不適應,手指頭笨拙地在屏幕上點來點去。
“您就把這當‘新鋤頭’,點這里,土壤墑情就出來了?!笔谡n老師手把手教,老楊很快出師了。
“可真到地里實操,還是不熟練,無人機撞來撞去,自帶的3萬元保險額度很快見了底?!崩蠗畈粴怵H,虛心請教授課老師,鉆研維修技術,田間地頭成了他的第二課堂。
漸漸地,老楊操作智能設備已是游刃有余,8000畝麥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新農機,有啥不一樣?
產前,通過衛星、傳感器和平臺數據,為土壤的地力、肥力做“全面體檢”時,發現3號麥田“吃偏飯”——土壤氮含量才1.2克/千克,平臺結合小麥生長模型開出方子,老楊按方“抓藥”。每畝施了30公斤尿素,葉片由黃轉綠,植株高度比周邊地塊高出一拃?!斑@‘千里眼’,著實厲害。”老楊嘆服。
眼下,正是春管關鍵期。老楊的智能手機成了“田管家”?!捌脚_像醫生把脈,能監測苗情、病蟲害,還能預估產量。”老楊輕觸屏幕,“你瞅,智能灌溉更是摳著算,每畝每次用水量都能控制在40立方米左右,不多不少剛剛好?!?/p>
過去,侍弄莊稼,靠天吃飯,憑的是老輩人傳下來的經驗;如今,“云”上種田,使的是繡花功夫——變量追肥、靶向施藥、定時除害……水肥藥量精算到每株麥穗頭上,缺啥補啥、精細管理。
去年秋收,老楊管理的8000畝麥田迎來大豐收。平臺通過衛星遙感掌握全縣收割進度,及時調配農機搶收?!澳菆雒?,熱鬧著嘞?!崩蠗钫f。
“2023年,畝產還只有550公斤,去年‘蹦’到620公斤?!崩蠗钏懔艘还P賬,“比起以前,種地更輕松了,產量還更高了?!?/p>
老楊是鄉親們眼中的“數字種田紅人”,誰家設備“鬧脾氣”、誰對智能操作犯嘀咕,總是先想到:“找老楊幫忙瞅瞅去。”
借助智慧平臺,當下,寧津縣73萬畝麥田春管正有序展開,放眼田野間,傳感器像哨兵佇立田間。
“科學種田,咱得趕趟兒?!蔽L裹著泥土香,老楊蹲下身,指尖拂過青青麥苗,兜里手機振動,“又該給3號田‘開方’嘍!”
【編輯點評】
楊長勝從“老把式”向“數字農人”的蛻變,折射出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衛星遙感、無人機巡田、傳感器監測、大數據分析……智慧系統成為農民的科學決策工具,精準指導施肥、灌溉與病蟲害防治等生產全環節,節水節肥,穩產增產。田間的科技創新,正推動農業從“體力活”轉向“技術活”。未來,要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下沉,讓更多農民擁抱智慧農業,以“數字犁鏵”深耕田野沃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