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拖供圖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制圖:汪哲平
">圖為輪式拖拉機生產線。
中國一拖供圖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制圖:汪哲平
接車臺上,一臺東方紅拖拉機被緩緩抬起。控制臺發令,手剎松開,車輛自然滑行至加油加水區域?!巴煌煌弧?,發動機響起,剛下線的大型輪式拖拉機被開往調試場。
“每3分鐘,便有一臺駛出?!敝袊煌洗笸瞎靖笨偨浝硌χ撅w介紹,這座新型輪式拖拉機柔性智能工廠,具備年產4.5萬臺大型輪式拖拉機的能力。
拖拉機是農業裝備的主力軍。1955年,中國一拖在河南洛陽動工建設,不到3年,新中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在這里下線。如今,“大鐵牛”馳騁大江南北,它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
置身5萬多平方米的一拖智能工廠,眼前景象不一般:沒有震耳欲聾的敲擊,沒有揮汗如雨的搬運。從底盤裝配到組裝成型,一條流動的U形總裝線串聯起各個環節。
“這條總裝線是智能工廠的‘龍頭’。‘龍頭’一舞,整個‘龍身’都隨著擺動。”大拖公司產品研發部部長王裕喆說,U形線充分利用空間,上游還有20余條生產線為其服務,“通過智能系統,各環節實現高效協同作業,生產線不再是一個‘孤島’或‘獨鏈’。”
說話間,一臺重達4噸的底盤在自動導引運輸車的牽引下,穩步“走”向裝配線;空中物流軌道上,懸掛式桁架機器人吊起駕駛室等部件,精準送到指定位置……
“過去,我們用‘人海戰術’干‘地攤作業’。這里是工廠最熱鬧,也是最苦最累的地方?!崩蠁T工楊濤回憶:上噸重的底盤,得靠天車和人工配合,“拉、抬、搬、搖都靠人,一天下來滿手油味不說,誰身上不貼幾張膏藥?”
眼下,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與農機制造融合。智能工廠不僅實現了大批量關鍵零部件自動加工生產,還能控制管理制造過程。
密閉的總裝線涂裝間內,拖拉機底盤噴漆作業正在進行。揮舞的機械臂在復雜空間內靈活轉向,漆膜厚度誤差被控制在毫米級。“智能工廠投用前,噴漆工要穿著防護服,頂著高溫悶熱作業?,F在通過編程,機器人就能輕松搞定?!惫に嚥柯毠ぐ谇F場演示了如何操作——系統導入3D模型,機械臂自動生成噴涂路徑,并根據溫濕度動態調整參數。
2015年,一拖智能制造工廠項目開建,這是我國首個大型農機智能制造工廠。近期,依托該項目升級打造的“新型輪式拖拉機柔性智能工廠”入選國家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
“究竟什么是‘柔性’?”
“你瞧這兩臺拖拉機,有啥不一樣?”面對記者的疑問,王裕喆賣起關子。仔細觀察發現:同一條裝配線上,220馬力動力換向機型與180馬力機械換擋機型正被“并肩”組裝。
“這就是‘柔性’?!蓖踉唇忉?,傳統的“剛性”自動化裝配線只能批量生產同一型號產品,換型便需停線調整。智能工廠通過MES(制造執行系統)與智能物流協同,實現了多種型號、不同馬力的混線生產。“裝配線實現柔性生產,效率整體提高20%以上。”總控室屏幕上,一條動態更新的數據顯示:當日計劃生產拖拉機120臺,涉及8種馬力、15種配置。
柔性智能工廠背后,是我國拖拉機產品的日益豐富。
“這幾個機型針對丘陵山地研發,去年有40臺交付甘肅,助力當地馬鈴薯等作物種植,實現了丘陵山地拖拉機的批量化應用?!毖χ撅w說,公司已擁有七大系列、800多種機型,并不斷開發生產適應不同場景的新型智能農機。
“請注意,倒車。”工廠外的廠區道路上,一臺東方紅拖拉機調試歸來。記者走近發現,這臺能在道路上避障、轉彎、掉頭的拖拉機,卻沒有駕駛室。
“只需動動手指,便能指揮它完成農耕作業?!币慌?,工作人員陳鵬操控著手中的智能終端,“未來農戶在這里預設路線,即使人在千米之外,也可以對東方紅無人駕駛拖拉機進行操作?!?/p>
摸著拖拉機鮮艷的紅色“機甲”,楊濤無限感慨:“以前造‘鐵?!瘧{的是力氣,現在造‘鐵牛’靠的是數據?!?/p>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