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 向清標(左)和向宏俊在聊天。
受訪者供圖
龍玲玲攝(人民視覺)
"> “山白”的資料書籍。???
龍玲玲攝(人民視覺)
龍玲玲攝(人民視覺)
"> 向宏俊在“山白”的創作基地做景泰藍茶盤。
龍玲玲攝(人民視覺)
從古丈西站出發,輾轉深入大山。道旁青山聳峙,白云悠悠,田舍儼然,40分鐘后,拐過幾道坡梁,進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斷龍山鎮梅塔村,隱隱看到木房子的一角。
“到了!”當地向導一指,半分鐘后,汽車停在“山白”的創作基地前。
門扉半掩,犬吠幾聲。穿院而過,推開木門,記者見到一臉胡茬、滿是倦意的向清標坐在爐火旁。一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放在身邊,已經翻折了角。
眼前這個有些不修邊幅的90后青年,就是短視頻平臺“山白”賬號的主創者向清標。前些年,他回到村里,組建起短視頻團隊。2023年3月發布第一個文化類視頻,目前關注者超過1600萬,熱度最高的一個視頻,點贊數超過千萬人次。
“這幾天守窯火沒休息好,上午又去龍山縣拜訪了幾個手藝人,這會兒還沒清醒呢。”向清標的妻子龍玲玲邀請記者坐下,轉身就朝隔壁抱廈工坊里忙活的后生招呼——那是向清標的侄子、“山白”里出鏡的00后青年向宏俊。
返 鄉
2008年,高中畢業的向清標第一次真正走出武陵山脈,去往湖南株洲學習汽修專業,5年后,入職上海的一家汽車銷售企業做售后。
工作不算忙碌,愛“折騰”的向清標閑不住。他用攢下來的工資,“淘”來一臺微單相機,嘗試將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一一記錄。沒有人教,就自己一點點摸索。憑著一股子熱愛,他愣是從對攝影一竅不通,到把相機用到得心應手。
工作5年,大城市的快節奏,還是令這個有些口訥的湘西小伙不大適應,家鄉的山山水水始終縈繞于他的腦海。“回鄉吧!”2018年,向清標拿定主意,農村的天地如此廣闊,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回鄉頭半年,向清標就在村里的田舍間閑處,并尋找創業方向。
彼時,中國光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落實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部署,選派干部在古丈縣任職。出于把古丈縣的優質農產品更好銷售出去的想法,駐點干部指導動員留在古丈的一批年輕人,建設線上“微商城”。
“因為需要把農產品拍好照片放到網上,‘微商城’缺一個會攝影的人,身邊的朋友第一時間想到了向清標。”當時已在“微商城”從事辦公室相關工作的龍玲玲回憶。就這樣,向清標找到了返鄉后的第一份工作。
“這里事不多,你們再闖一闖,試一試嘛。”每天干完“微商城”的活,駐點干部常對這批青年說。龍玲玲才曉得,建設“微商城”幫村民售賣農產品不過是第一步,幫扶工作組更希望通過這個窗口,把留鄉和返鄉青年們攏到一起,引導他們干事創業。
正是短視頻迅速發展的年頭。“要不我們也去試試?”受到鼓舞,已經有些基礎的向清標和龍玲玲想。說干就干,龍玲玲跑去幫人做直播策劃;向清標開始學習攝像、剪輯,兩個人一起打磨策劃案,討論技術。
在積攢了一些策劃、運營短視頻賬號的實踐經驗后,2022年,已經結婚的向清標和龍玲玲終于決定,自己創業!
尋 鄉
拿出結婚時的彩禮和嫁妝購置基礎的攝影器材、剪輯設備等,2022年底,就在向清標所在梅塔村的老屋里,創業開始了。
給賬號起名時,向清標想起偶然看到的兩句話——“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覺得意境美,這兩句話就是湘西自然人文的濃縮。“就叫‘山白’吧。”他說,古丈山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短視頻賬號做什么主題呢?
“以前還在給朋友做策劃時,就發現一些原生態的手藝很受歡迎。”龍玲玲說,身處鄉土,自然離不開尋味湘西。于是,不習慣出鏡的夫妻倆,找來剛大學畢業返鄉的侄子向宏俊出鏡,“山白”短視頻賬號上線。
從反映湘西特有人文風貌的手藝活兒開始,賬號發布的首個視頻,就是制作湘西農村的尋常物件“竹鍋刷”。
視頻里,恬淡的田園被細膩地展現:鳥鳴青山,梨花吹雪,晴雨變換,光影交錯間,向宏俊安靜地做著手藝活兒。
百萬級瀏覽,數萬點贊……視頻甫一上線,就引得無數網友“追更”。受到啟發,團隊又陸續拍攝了“馬兒板凳”“枝枝盆”等好幾集傳統物件制作工藝視頻。
“我們從小的生活就是這樣,看著媽媽織布、納鞋底,看著老人打家具、做吃的……”向清標說,湘西這塊土地也是寶藏,都不用布置,走到哪里,拍出來都是美景。
在原味原鄉中找靈感,“山白”的視頻不僅勾起了廣大網友的共同記憶,也在悄然把家鄉古丈縣推向更廣闊的世界。
去年4月,原本手頭還有其他主題在拍攝中的向清標,想到正是春茶上市時節,果斷調整計劃,為古丈的特色農產品“古丈毛尖”專門拍攝了一期制作視頻。百萬點贊、數千萬次播放背后,一些觀眾成了古丈毛尖茶的消費者。
出 鄉
粉青色的一只竹節杯,置于桌上,顯現出玉的質感。輕扣杯沿,聲音通透純凈。“這悅耳的聲音,是對團隊小伙伴無數個通宵最好的回答。”龍玲玲說。
這個竹節杯,是“山白”團隊歷時大半年,成功復原古法燒制的一件汝瓷作品。
向清標說,“山白”賬號上,除了“手工器具”,如今還有“筆墨紙硯”“織布印染”“美食釀造”“樂器戲游”等另外6類視頻合集。其中一個講述“徽墨”制作的作品,點贊數達1100萬人次。
這個歷時長達500多天的“徽墨”古法制作過程,讓向家叔侄嘗盡“苦頭”——為了收集樹漆,兩人過敏到雙眼紅腫;煉桐油集煙,一斤桐油才能燒出一二兩不結塊的輕煙,叔侄倆早晚刷集煙的蓋碗,一個月才從近300斤燃盡的桐油里,刷出一臉盆的煙灰;制作過程中需加牛骨膠和牛皮膠,古籍沒有精確記載比例,他們摸索了幾十次;為拍打墨團使膠不凝固,并與煙相融,盡管向宏俊年輕力壯,也是拍到全身肌肉無一處不酸疼……最終,滴滴汗水濃縮到近6分鐘的視頻里。
創作基地的房間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等各類講述非遺技藝和傳統手工藝的書籍擺滿了3個書架。
“我們想重現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來。”向清標說,現在,每做一個主題,都要翻閱查看3—5本書籍。但即便能找到記載,有些技藝的復現,依然困難重重,“有的是記錄的過程不夠完備,缺少關鍵環節;有的是當初的材料今天已經獲取不了。”團隊只能一點點去探索。
隨著創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步推進的項目越來越多,團隊對創作基地的要求越來越高,也逐漸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手。
為此,向清標帶著團隊重修了創作基地,中國光大集團予以部分支持,提出的要求是,團隊盡可能帶動當地村民參與。
在建房子時,向清標請了很多村民來幫忙,這些叔伯長輩的手藝也讓他驚嘆。“目前,‘山白’還沒有規模化地商業轉化,幫大家把農產品推向市場還需要些日子。”龍玲玲說,“但在不涉及創作主體的部分道具制作環節,已經可以聘請村民們幫忙。”添一口窯、打一口灶……都是些村民能干的活兒,也可以為他們增加些許收入。
團隊希望,通過視頻從這片大山里走出去的,不只有湘西的自然美景、風土人情、傳統技藝、優秀文化,還有村民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