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黃盛)日前,國泰君安發布換股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之A股換股實施結果、股份變動暨新增A股股份上市的公告。公告顯示,3月17日,海通證券原A股股東的股票賬戶中將顯示國泰君安A股股票,相對應的股票市值將會在投資者賬戶總市值中體現。公告還提到,合并后公司將采用新的公司名稱,即“國泰海通證券”。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泰君安證券和海通證券的合并重組,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也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這背后,中國證券業正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行業集中度,更好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并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
據記者了解,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2024年3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2024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政策支持下,證券行業正經歷新一輪并購重組浪潮。不僅國泰君安證券與海通證券的重組,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浙商證券與國都證券多起券商并購重組已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并已經步入整合實施階段。
“券商并購重組浪潮的驅動因素既是政策鼓勵,也是風控要求,更是業務壓力。”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監管層鼓勵證券行業整合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外資券商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券商機構需通過合并擴大規模以應對競爭;此外,中小券商在傭金戰、牌照紅利消退下面臨生存壓力,部分中小券商機構存在業務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并購可優化行業結構,避免局部風險擴散。更為重要的是,注冊制改革、財富管理轉型、數字化趨勢要求券商具備更強的資本實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就近年來政策對證券業并購重組的導向來說,田利輝認為,其深層邏輯是對標國際、防范風險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戰略目標驅動,也是監管的要求。高盛、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收入占全球市場30%以上,中國國內前十券商收入占比僅約50%,需通過整合提升全球定價權。此外,證券業風險事件中,60%涉及中小機構,并購重組后可以減少“尾部風險”。同時,并購重組比“自然淘汰”更高效,可以避免市場出清過程中的動蕩,同時加速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田利輝表示,提升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需要在業務層面上強化直接融資工具和優化資本中介功能,在制度層面上實現差異化監管和科技賦能,在生態構建上搭建產融對接平臺、調整考核導向。此輪券商并購重組不僅是市場自發的“洗牌”,更是政策引導下行業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轉型。未來需平衡規模擴張與專業能力建設,避免“大而不強”,最終實現“以重組提效能,以效能促實體”的閉環。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證券業的并購重組浪潮將帶來規模效應和業務協同,提升券商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推動行業通過整合資源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