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歐陽易佳)水利部近日召開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表示,水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東江作為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流經江西、廣東兩省,是香港、深圳等大灣區中心城市的生命水源。在水利部的領導下,珠江委不斷提升流域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2021年底至2022年初,受降雨持續偏少影響,東江流域江河來水偏少約七成,水庫蓄水嚴重不足,遭遇了1961年以來最嚴重旱情,嚴重威脅大灣區供水安全。
對此,吳小龍告訴人民網記者,珠江委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做到預字當先、實字托底,會同廣東省水利廳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一是構建“三道防線”。以深圳水庫等當地水庫為“第一道防線”,搶抓時機蓄水補庫,“灌滿門前水缸”;以劍潭水庫等近地水庫為“第二道防線”,及時向“第一道防線”應急調度補水;以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等遠地水庫為“第三道防線”,持續向“第二道防線”補給水源。當地、近地、遠地“三道防線”聯合調度、梯次供水,形成了大空間、長尺度、多層次的供水保障格局,對保障供水安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二是強化“四預”措施。根據旱情發展變化,我們運用珠江水旱災害防御“四預”平臺,滾動開展旱情短期、中期、長期預報,及時發布東江干旱黃色預警,預演研判香港、深圳等城市供水保障形勢,科學制定應急水量調度方案,為抗旱保供水贏得主動。
三是抓好“四個精準”。錨定“確保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城鄉供水安全”目標,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滾動開展東江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節水、調水、建設應急水源工程等措施,及時實施了3次應急水量調度,果斷啟用新豐江水庫死庫容,確保了供水安全。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強發態勢,水旱災害的反常性、復雜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強。
吳小龍表示,下一步,加快推進水旱災害防御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面提高風險預見和處置能力,以防御措施的確定性有效應對水旱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全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