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安徽,剛進家門,就收到鄰居吳芝送來的一份邀請函:樅陽縣新春返鄉人才懇談會。
大過年的,開這個“會”,有必要嗎?直奔鎮里,一探究竟。
正在安排安全工作的雨壇鎮黨委書記王章主電話不斷,卻不見多少工作人員往來。“大伙兒都下沉到一線了。”從縣機關到基層工作幾年,王章主感受最深的是:年底,各種會議、檢查少了;到一線抓落實的時間多了。
一增一減,數據為證:去年12月初,上級來檢查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鎮里做了統計,前11個月,督查降了35%,文件減了25%,會議少了15%。
騰出時間干啥?分管工業的副鎮長吳皓說,七成時間在跑企業、抓項目;鎮黨委副書記王承坦言,“文山會海少了,更要抓緊帶著村里干”;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陸駿說得實在,“考核更加簡單明了,干事才能輕裝上陣”……
身為村婦女主任的吳芝也深有感觸,“現在是既閑又忙!”“閑”的是會少了,就連工作微信群也減到一個;輕裝上陣,反而更“忙”了——忙著往田間地頭跑,宣傳政策、收集民意。
砍了這么多會,懇談會為何保留?懇談會上,縣委書記楊秀頎道出原委:安徽省曾評出百位歷史文化名人,樅陽占了11位,樅陽籍兩院院士目前有9位。“縣里要想加快發展,就得發揮好在外人才的優勢。”楊秀頎說,每年開這樣的會,就是希望讓大家“看新貌、敘鄉情、獻良策、謀發展”。
這個“會”的背后,有一套化虛為實的機制:建立全縣人才庫,無論是建言獻策、還是具體項目,縣上鎮里都跟進研究抓落實。
大年初三的懇談會上,125名返鄉人士歡聚一堂,現場簽約8個項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