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合龍”!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隨著最后10米沙地栽上胡楊、梭梭、紅柳等固沙苗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剩余285公里空白區的鎖邊任務全部完成。
“死亡之海”系上“綠色圍脖”,成為我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的生動縮影。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土地退化不僅會減少耕地面積,威脅糧食安全,還會加劇沙塵暴、洪水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當前,全球土地退化形勢嚴峻,不容小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今年年初發布的公報顯示,全球每秒鐘就有相當于4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積達到1億公頃。迄今全球已有多達40%的土地退化,影響近一半人口。
荒漠化作為土地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被稱為“地球癌癥”。我國將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頒布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基本形成系統完備高效的法治體系;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不斷提高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不僅在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也讓荒漠化區域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據統計,沙區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5%,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一半以上。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還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在加快荒漠化治理的同時,也廣泛開展技術研發與國際合作。被稱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菌草,能有效利用資源、減少碳排放的光伏治沙模式……荒漠化防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走向世界、造福全球。
自1994年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公約責任和義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荒漠化防治,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中亞、非洲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荒漠化防治能力和水平。《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我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稱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在《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期間,《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在參觀中國館展覽區時評價:“中國防沙治沙工作將長遠規劃目標與有效方法措施相結合,將生態效益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將現代技術與傳統知識相結合,通過積極行動讓土地真正恢復健康。”
荒漠化防治關系人類永續發展。作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參與者、引領者,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分享技術、交流經驗,為實現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建設美麗宜居的地球家園,不斷貢獻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