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首都統一戰線積極發揮強大法寶作用,助力北京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近期,《中國新聞》報記者走進北京市各區街道社區,觀變化、看發展,以“基層小切口”展現“社會大治理”,唱響社會治理中的京華同心曲,共譜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
豐臺是首都功能的拓展區、中心城區的增長帶、城南發展的新引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當前,豐臺區正堅持“倍增追趕、合作發展”,在營造舒適生活環境、活力產業環境、宜人生態環境、特色人文環境、良好安全環境上下功夫,經濟社會發展態勢提質向好,充分展現出首都南部典范城市形象。其中,統戰力量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基層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聯會搭臺栽出“科技樹”
8月14日,“創業玉泉營”村AI+邀請賽復賽在紀家廟雙創產業園舉行。受訪者供圖“一鍵穿搭”穿衣鏡、防齲齒機器人、智能預警床墊……11月2日,首屆“創業玉泉營”村AI+邀請賽決賽在豐臺區紀家廟雙創產業園舉辦,11個項目同場競技。人工智能產業在有著800年種花史的玉泉營街道草橋地區蓓蕾初綻,離不開豐臺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穿針引線。
“以往有村BA、村超,我們就做個村AI。”活動最初的靈感來自玉泉營街道新聯會會長、紀家廟雙創產業園董事長唐西京與合作伙伴的一次靈感碰撞。賽場上,各路團隊在比拼本領的同時,也對當地創業環境有了切身體驗。賽事結束后,3個項目落地玉泉營街道,2個項目計劃落地。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如今已是100余家文化創意、科技創新類企業的“新家”,也被打造為豐臺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
2024年8月,豐臺區新聯會在紀家廟雙創產業園內成立“新動豐臺”賦能中心,組建了由法律、審計、知識產權、金融等領域精英組成的服務團,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助力企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10月18日,服務團舉辦首場分享活動。豐臺區新聯會會長馬強以“路演豐臺”為案例,分享如何統籌新媒體內容、快速提升播放量、積極構建城市形象,獲得大家一致好評,反響熱烈。
如果說從花卉種植到AI是充滿想象力的產業嫁接,那么航天航空產業在豐臺的蓬勃發展則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豐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第一個機場——南苑機場、第一所航校——南苑航空學校都在豐臺。中國自主研發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步入太空,位于豐臺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親歷了這些大事的每個瞬間。
去年,中共豐臺區委統戰部發起“我為倍增追趕合作發展獻一策”活動,各黨派團體踴躍參與。民建豐臺區工委聯絡委主任、北京和義科創產業園總經理胡志斌建議“發揮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航天領域的引領地位,扶持南中軸現有優質航天企業及產業平臺,吸引領域內企業、資源及人才聚集。”
胡志斌的這個建議源于他多年經營的產業園區,該產業園區位于南中軸線上的和義街道,已形成良好的商業航天產業協同創新生態。
11月8日,傍晚,走進豐臺區和義街道和義科創產業園,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樓內的燈早已經亮起。一年半之前,天龍二號遙一運載火箭從酒泉升空,將搭載的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這是國內首枚民營液氧煤油火箭。生產出這架火箭的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經豐臺區工商聯服務對接,落戶到了和義科創產業園。
據和義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和義街道在該園區內打造“和創同心園”統戰工作陣地以來,園區通過民建之家、和義街道商會、同心專家服務站等,已引進北京神州航天軟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院下屬單位等企業數十家,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園區發展步入新賽道。
農工黨與街道“結對子”
“健康直通車”開到居民“家門口”
農工黨專家工作室走進社區開展義診活動。受訪者供圖在產業迭代升級的同時,優質醫療資源也逐漸來到豐臺人的家門口,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更為便捷的健康保障。
“前段時間家里老人突發高燒,多虧了馮慶文醫生,第一時間上門為老人診療,確認了是二次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還及時安排我們入住了豐臺康復醫院,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近兩年新搬進豐臺的社區居民王先生說。
王先生家中老人及時得到治療,受益于農工黨豐臺區工委副主委葉財德提出的“雙專員、雙進入”機制。
根據該機制,專業醫師馮慶文作為王先生所住社區的“健康專員”和“公共衛生專員”,在簽約患者有需要時,第一時間為其提供“私人定制”服務,同時幫患者對接相應的專科醫院開展進一步的專業治療,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街道、醫院的“三向奔赴”。
2023年10月26日,農工黨豐臺區工委社會實踐基地在成壽寺街道正式掛牌成立,同時在基地設立農工黨區工委專家工作室,由農工黨區工委和成壽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共同建設。
如今,在農工黨豐臺區工委專家工作室的協助指導下,成壽寺街道黨工委在搭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方面初見成效,在“雙專員、雙進入”的機制下,家庭醫生團隊與社區居委會相互協作配合,已覆蓋轄區內39個小區,確保第一時間響應、解決居民健康問題。
不僅如此,農工黨專家們還將“健康直通車”開到了居民“家門口”。迄今,專家工作室引入了來自天壇醫院、東方醫院等三甲醫院的12名專家,定期為居民坐診,累計服務300余人次;在農工黨豐臺區工委的支持下,成壽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等三甲醫院開通了綠色轉診通道,居民通過專家工作室,在身邊即可享受到國內高水平專家的醫療服務。
“在豐臺區委統戰部的指導下,以及我們的建議和推動下,豐臺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同時還成立了統戰協調工作小組,團結更多的統戰人士服務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統戰人士參與到我們的實踐基地來,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健康服務。”葉財德說。
幼有所托、老有所樂
這個社區解決家庭后顧之憂
“怡海幸福大學”合唱班課間。羅魯嶠攝從病有所醫到幼有所托、老有所樂,豐臺加速發展,倍增的不僅是經濟的高質量,更有民生的獲得感。
一走進位于豐臺區新村街道的“怡海幸福大學”,記者便被熱鬧的氛圍所包圍:舞蹈班里排練正忙,合唱班上歌唱祖國……幾十位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人,在各自的教室里忙活自己的事兒。
這所老年大學所在社區,正是豐臺區面積最大、僑界人口最多的社區——怡海花園社區(以下簡稱“怡海”),近2000名歸僑僑眷、留學人員在這里生活。
今年62歲的吳文富是怡海幸福大學合唱班的班長,退休前曾從事科研工作,搬來怡海后他重拾了年輕時的“文藝夢”,還解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他的女兒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在這里就讀的,“不用出小區,我們接送也很方便,后來孩子也考上了重點大學。”
從幼兒園到老年大學,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教育”,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這讓很多附近小區的居民慕名來此“求學”。
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怡海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琳達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走進怡海所在地的場景,“一切都是充滿生機和希望,一切都孕育著無限可能。”
帶著“在中國打造配套設施完善的‘大社區’”的初衷,王琳達將僑資帶進了豐臺。1997年,怡海花園一期建成竣工,往昔的空曠之地,一幢幢“怡海紅”建筑拔地而起。
如今,作為全國最大的“僑之家”,怡海與屬地新村街道密切合作,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已成為豐臺區綜合社區發展的典范:形成從幼教、小學、初中、高中到國際教育的不間斷教育鏈條,建立機構養老、日間照料、居家養老“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
這也正是王琳達心中的“理想社區”:“從6個月大的幼兒,再到90歲的老人,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和服務,讓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沒有后顧之憂”。
“近年來,豐臺區委統戰部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盯基層群眾所需所盼,積極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有效發揮了統戰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畫出豐臺區統一戰線最大同心圓,凝聚起新時代共同團結奮斗的統戰力量,更好地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豐臺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新聞》報作者 任德輝 羅魯嶠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