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高質量法治建設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當人工智能遇上法律會碰撞出哪些火花?12月2日下午,在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專題會議上,來自司法機關、律師協會、研究機構的專家及從業人員就此展開深入討論,結合行業實際案例分享觀點。
廣東省司法廳黨委委員、副廳長陳永康指出,面對技術迭代、新興產業崛起及經濟模式變更帶來的數據濫用、算法歧視、網絡詐騙等一系列問題,要主動適應、積極回應,助力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他從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用高水平立法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制度支撐,在科創企業產權激勵、科研成果利益分配、科研活動寬容試錯、科研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加強法治制度供給,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以有溫度的執法呵護科技創新主體的健康發展,轉變政府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提供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用法治方式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自由便捷流動,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促進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關鍵生產要素自由組合、便捷流動,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用優質法律服務提升科創企業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以廣東省數量龐大、質量一流的法律服務隊伍為基礎,堅持法律服務與科技創新法律服務更精準對接,助力企業在高水平開放大局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高子程認為,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知識產權保護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廣泛應用,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多樣,對律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優質高效、解渴管用的法律服務予以支持。”高子程從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跨境法律服務四個方面,要點化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對律師工作方法和方向的引導與革新。其中,在法律與科技方面,高子程提出,法律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法律服務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律師隊伍需要積極擁抱科技、善用新工具,提高工作質效,不斷修煉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推動律師行業與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智慧法治研究院院長賀倩明談道,法律行業作為受AI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在面臨部分法律工作可能被AI取代的行業風險的同時,要充分認知AI全面賦能法律的發展路徑,讓法律普惠于民。在他看來,在立法層面,AI可以做大量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科學化;在執法層面,AI可以做一些智能監測和預警,讓執法人員能夠隨時隨地獲得法律幫助。“AI會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創造能力,雖然AI會代替掉一部分崗位,但是AI同時也會增強很多崗位的能力,并且AI會創造或者撬動更多新的崗位,為社會各個行業創造價值。”賀倩明說。
羊城晚報記者 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