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91種藥品,藥品總數達到3159種
醫保目錄連續7年更新有哪些亮點
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今天公布,共新增91種藥品。同時,調出43種臨床已替代或長期未生產供應的藥品。
調整后,目錄內藥品總數將增至3159種,其中西藥1765種、中成藥1394種,腫瘤、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自2018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已連續7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老百姓的用藥可及性大大提高。
真金白銀支持創新藥發展
“今年目錄調整范圍以新藥為主,新增的91種藥品中有90種為5年內新上市品種。”在國家醫保局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說,“我們將包括1類化藥(化學藥品)、1類治療用生物制品、1類和3類中成藥在內的‘全球新’作為重點支持對象。新增91種藥品中,38種是‘全球新’創新藥,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創歷年新高。”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7輪調整,累計將149種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監測表明,截至2024年10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藥品支付累計超3500億元,帶動相關銷售超過5100億元。今年前10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談判藥品支付約920億元,按相同周期計算,是2019年的21倍。“可以說醫保基金是‘真金白銀’地支持創新藥發展。”黃心宇說。
國家醫保局對創新藥的扶持還體現在對行業環境的凈化。“過去我國醫藥企業‘重銷售、輕研發’的現象非常突出,影響整體創新實力、行業健康發展,造成醫患矛盾。”復旦大學教授、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藥物經濟學專家組組長陳文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問時介紹,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以目錄準入談判、集中帶量采購為抓手,推動降低虛高藥價,引領醫藥行業走上創新發展之路。有研究表明,自2018年至2023年,我國醫藥上市企業銷售費用占比從17%降至13.7%,研發費用占比從1.8%增至4.7%,呈現逐年上升的良好勢頭。
患者獲益高的藥品更容易進入談判
底價測算是決定藥品談判結果的關鍵因素,陳文介紹,底價測算時,針對創新程度高、患者獲益大的藥品會給予更高的經濟性閾值。今年的測算中還特別考慮了傳統中藥的特點與優勢,有針對性地優化了評價維度和測算指標。
今年談判成功了某款重型精神病治療用藥。該藥物一針可維持半年有效,與目錄內原有每月注射一次的藥品相比,能夠大大提升患者依從性、減輕醫療體系負擔,談判納入目錄后療程費用較原有月制劑低30%以上。
談判過程中的底價測算通過建立“以患者健康獲益”為核心的多維價值評估體系,引導醫藥行業瞄準真創新,努力創造更高的臨床價值,樹立了支持創新的鮮明導向。
據監測數據,醫保基金為協議期內談判藥品支付累計已超過3500億元,惠及患者8.3億人次,為患者減負超8800億元。
醫保基金“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在對新藥如此大規模資金支出的同時確保基金安全,一方面是靠科學合理的測算,通過談判準入確保藥品‘質價相符’‘物有所值’;另一方面靠的是醫保部門近年來的深化改革和系統治理,針對存量支出結構優化調整,在降低參保群眾負擔的同時,確保了基金安全。”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副主任王國棟說。
初步匡算,近年來國家推行的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為新藥耗、新技術的準入以及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騰出了超5000億元的醫保基金空間。同時,通過強化基金監管、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不斷加強支付管理。王國棟表示,力爭醫保基金“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此外,7年來,共調出438種療效不確切或易濫用、臨床已被淘汰、長期未生產供應且可被其他品種替代的藥品。
更注重醫保目錄的落地工作
今年《關于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4年)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除了部署新版目錄執行外,對配備使用、新藥推介、管理監督等提出了要求,以確保目錄真正落地見效。
《通知》明確,定點醫療機構原則上應于2025年2月底前召開藥事會,根據《2024年藥品目錄》及時調整本機構用藥目錄,保障臨床診療需求和參保患者合理用藥權益。不得以醫保總額限制、醫療機構用藥目錄數量、藥占比為由影響藥品進院。
《通知》還要求,各省(區、市)醫保部門應建立目錄內藥品配備情況監測機制,以《2024年藥品目錄》為基礎,借助國家醫保信息平臺、藥品追溯碼、醫保藥品云平臺等渠道,收集、完善、維護本行政區域內醫保藥品配備、流通、使用信息,加強對轄區內醫保藥品配備使用情況的精細化管理。對于臨床價值不高,長期沒有生產、使用,無法保障有效供應的藥品,在今后目錄調整中重點考慮調出。
本報北京11月2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2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