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也是義務教育的薄弱環節。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穩定鄉村生源,既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之舉。
如何補齊短板,實現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撤點并校”并非唯一出路。尊重村民意愿,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也是可供選擇的方案。湖南湘江新區蓮花鎮金塘小學發揮小班優勢,加強個性化教學和針對性輔導,引入特色課程,為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堅持“一校一策”,類似實踐還有不少。為解決偏遠農村薄弱學校音體美等課程“開不齊、開不好”的問題,甘肅實施“‘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項目,為偏遠農村地區學校共享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條件。結合山高坡陡、校點分散、外出務工人員多等情況,貴州分類施策,修繕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校園校舍,配置必要的可移動設施設備,保障了基本教學和生活需要。
實踐證明,小規模也能辦得好。鄉村小規模學校不僅能夠建立充分交流、作業面批的學習環境,還能與早期閱讀、自然課堂、鄉土文化相結合,讓鄉村少年兒童充分認識家鄉特質,賡續文化根脈。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鄉村教育,才能確保孩子們不僅“有學上”,也能“上好學”。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