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種植適應的植物治理改造鹽堿地,是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好辦法。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向社會推介發布了第一批耐鹽堿優異作物種質資源清單,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等10種農作物。近年來,我國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提供了重要助力。
【點評】
鹽堿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末我國鹽堿地共1.15億畝。立足國情農情,因地制宜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治理鹽堿地,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地適種”,即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另一種是“以種適地”,即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過去,一些地方依賴單一方式進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資源等條件制約,面臨改造成本高、維護難等諸多問題。
如今,更多地方打開思路,堅持“兩條腿走路”,把“以地適種”同“以種適地”相結合,進行土壤改良的同時,在選育耐鹽堿植物上發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鹽堿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東省慶云縣實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質,提升地力,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土地成方連片,并試種高粱等耐鹽堿新品種,良法、良種讓昔日鹽堿地變豐產田。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因地制宜施策,分區分類進行治理改良,才能更好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資源。
鹽堿區往往也是生態脆弱區、敏感區,治理改良使用的技術、產品不僅要有效,還要安全、綠色。當前,鹽堿地治理的技術很多,包括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但在推進鹽堿荒(草)地開發利用及鹽堿耕地改良修復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鹽堿區域生態功能定位,既要開發好、利用好鹽堿地的生產潛力,更要確保當地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向好。
鹽堿地治理周期長、投資大,維護成本高,而且是可逆的,要在加大投入,強化水源、資金等要素保障的同時,探索投入成本與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改良技術,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換個角度看,鹽堿地上生產的一些農產品,具有獨特優勢。比如,旱堿麥出粉率高、麥香濃郁,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鹽黃香粳”,風味物質含量比普通大米多50%。從鹽地堿蓬中提取甜菜紅素,以檉柳接種名貴中藥肉蓯蓉,也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一些地方的實踐證明,堅持糧經飼統籌,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品質評價和開發利用,發展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特色產業,打造全產業鏈條,進行立體式開發,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鹽堿地是價值巨大的“潛在糧倉”。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隨著政策引導和投資力度加大,以及治理技術的提升,我國已有較大規模的鹽堿地被開發利用,但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更好解鎖鹽堿地的豐收密碼,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