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安出發,往北偏東方向走,向高原高處,向大山深處。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轉過了一道又一道彎,終于到達目的地陜西佳縣——我在履歷表“籍貫”一欄無數次填寫過的地方,我與祖輩血脈相連的故鄉,卻是平生第一次相逢。
難以想象,佳縣縣城竟建在高山絕壁之上,腳下黃河奔流。這里古稱葭州,是頌歌《東方紅》的誕生地。當年毛澤東同志率黨中央轉戰陜北的日子,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佳縣度過。在革命最嚴峻、最艱苦的時候,佳縣人民甘愿把自己僅有的糧食拿出來,不遺余力地支援解放戰爭。1947年,毛澤東同志為佳縣縣委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在縣城正街的南頭,一塊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這十三個遒勁大字,就像一座閃光的燈塔,激勵著共產黨人不忘初心。
我的父親,也正是在黨中央轉戰陜北期間,加入了共產黨的部隊,走上革命道路??恐浑p腳板,走出了大山,走向西柏坡,走進北京。
高山巍巍,黃河流淌。千百年來,佳縣這座偏遠的山城,歷經苦難,頑強生存。佳縣栽培紅棗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古棗園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個入選的農業系統。佳縣人民立足山區農業縣、革命老區縣和呂梁山片區縣的實際情況,艱苦奮斗、埋頭苦干,在2019年年底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一棵又一棵棗樹在溝坎里倔強扎根,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滄桑巨變。
沿著逶迤的古城墻,我漫步在縣城高低起伏的老街小巷中,走過學校、醫院、美食街……路過的每一個人、每一句鄉音、每一個笑容,都讓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夜晚,山城燈火璀璨,遙望那坐落于孤石之上的香爐寺,感受著這方土地的寧靜。耳邊傳來一陣喧鬧聲,一群身穿校服的學生娃從高坡上奔跑而下,應該是剛下晚自習。他們那冒著熱氣的紅撲撲的小臉兒,升騰著黃土地上新的希望。
走進郭家畔村,這是父親出生、成長的小村莊。穿過一大片玉米地,轉了幾道黃土坡,繞過遍栽棗樹的山峁,進入堂哥家的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羊圈,滿圈的山羊“咩咩”叫著,往籬笆墻擠過來,濕漉漉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我這個“不速之客”。堂哥早年也到城里打過工,可終究還是難離故土,又重新過上了“早上一坰地,后晌一群羊”的生活。
在堂哥家簡樸而涼爽舒適的窯洞里,堂嫂和侄女為我們張羅了一桌豐盛可口的農家菜,香氣撲鼻的羊湯、燉肉、炒土豆絲,還有手工制作的涼粉、黃豆錢錢飯,都是黃土地的特產。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胸中翻滾著熱耳酸目的情愫。
不由得想起父親生前經常念叨的往事:七十年前,母親第一次隨父親回家鄉,坐上驢拉的車,在傍晚時分風塵仆仆抵達婆家的窯洞。迎接新媳婦的第一頓晚餐是稀稀的小米湯,母親喝完后等著上主食,后來才知,稀飯就是晚飯、晚飯就是稀飯,往后的一日三餐,主食都是稀米湯!今昔比對,不禁淚目,看堂哥家專門儲藏糧食的窯洞里,堆滿了五谷雜糧,我們終于可以告慰先人。
自古以來,干旱缺水的氣候和水土條件,導致陜北高原生態脆弱,廣種薄收,只適宜出產耐旱的玉米、小米之類的粗糧?!暗乩咸旎牧横苟d,糜谷旱得擰麻花”,道盡了曾經惡劣的生態環境和老百姓生活的艱辛。這些年來,家鄉人民從生態、產業、科技等方面著力,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水土流失,全力打造紅棗、牛羊、紅薯、康養旅游等產業鏈,貧瘠的黃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干旱的黃土圪梁梁上,生活著我的鄉親,他們忠厚、善良、剛強,他們知足常樂,堅實而細膩,他們為黃土地賦予蓬勃生機。眼前,是那白生生的羊羔羔,那藍瑩瑩的天……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