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底靠什么連接不同國家?中國和共建國家用行動回應世界,攜手合作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數據描繪出這樣的軌跡。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時間里,習近平主席出訪行程近6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行了近15圈。
這足跡,勾畫出一個新時代偉大開拓者的宏大夢想。
從蒙古國到塔吉克斯坦,從斯里蘭卡到馬爾代夫,從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到聯合國發展峰會,每一次出訪,每一個國際場合,習近平主席都會與各國領導人就“一帶一路”進行深入交流。
而梳理這三年出訪的33次公開演講文本,我們發現了這樣一些高頻詞:平等相待、交流互鑒、務實合作、持續發展、共贏。高頻詞里,映射著大國領袖的世界觀。而“一帶一路”與“共同發展”,這兩個彼此呼應的詞匯,在所有演講中,出現的頻次并列第一。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 寧吉喆:各國不論社會制度怎么樣,意識形態怎么樣有區別,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要發展經濟,都要改善民生。咱們“一帶一路”就是抓住了這個共同點,我們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共同點,求同存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這個戰略性的思考、謀劃和先進的理念,而且務實地行動,身體力行,把理念跟行動結合起來。